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案主备人:王玉红
课题孟子二章教学案序号
授课时间200年月日课型新授
教与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弄懂词义、句义。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3、背诵全文。

“先学后教”设计(学生自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思路、方法手段)
1、自学内容:朗读课文,
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2、教学思路:学生自读自己释词,弄懂句意教师点拨
反复朗读
全文背诵
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环节及内容
自主:自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懂句意。

综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虚词。

拓展:想想以前学过的骈句,有何特点?与本课对比,指导朗读。

第1页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一、导入新课: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
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
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
影响。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
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最后背诵全文。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教师适当讲评。

注意字
“粟”、“夫”、“畔”
2、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思考:这篇短文主要谈的是哪
方面的问题?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

地利:
指山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

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

和,和顺、和谐。

(3)齐声背诵第一段。

做笔记
生评议
第2页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2、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之,的。

城:内部。

郭:外城。

环:围绕,包围。

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夫: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必:一定。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而:但是,却。

是:这。

也:表判断。

(3)
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二段。

2、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非:不是。

也:表判断。

兵:兵器。

革:皮革,指甲胄。

坚:坚固。

利:锋利、锐利。

粟:粮食。

委:放弃。

而:连词。

前后是承接关系。

去:离开,逃走。

之代这座城池。

(3)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三段。

4、讲读第四段。

(1)齐声朗读第四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故:因此、所以。

城:居住。

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

以:凭借、依靠。

封疆:疆界。

封,疆界。

之:的。

固:稳固。

这里是使动用法。

意为使------ 稳固。

险:险要。

威:震慑。

道:治国之道。

(指施行
仁政)。

者:的,的人。

失道:无道,违背道义。

失:放弃。

寡:少。

之:到。

至:极点。

圈点批注
第3页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亲戚:内外亲属。

畔:通假“叛”。

之:代失道者。

顺:顺从、归附。

以:用,拿。

之:助词》所:表示动词所涉及
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

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

“故
君子有关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得之君不战
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得之人的通知
名人称。

必:一定;矣:表肯定。

(3)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四段。

5、齐声朗读全文
四、讲解课文
1、提问:开篇两句提得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句谈得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
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人和”就是下文的“多助“和天
下顺之”,即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反应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这两句提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

2、提问:第二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明确:本段是分论之一,设例(攻之而不胜)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来说。

3、提问:第三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是分论之二,设例(弃城逃走)
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下半部分内容。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来说。

4、提问:第四段内容谈什么?提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必胜”。

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全篇的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
分组讨论
第4页
板书设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论据域民
失道寡助治国固国治国需要
威天下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课内外练习题设计课内练习:
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他们的节奏,读出气势。

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

2、写会字词。

3、翻译出课文的内容。

教后改进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