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安学概论教学大纲

治安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南政法大学教学大纲审批表单位:(盖章)《治安学概论教学大纲》编写者:治安教研室王玉宝编写及使用说明一、课程简介《治安学概论》是治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安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二是治安实践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三是有关治安学学科自身的问题。

这些问题显然是治安学的基础,也是治安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治安实践的理论导向。

由于治安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尚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因此,在高等院校所设置的治安专业中开设此门课程,必须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把治安学的基本内容理顺,并明确基本的体系。

所以该课内容就包括了:一、治安学的基本理论;二、治安实践的基本经验;三、治安业务基础知识;四、治安活动基本技能。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可以使得学生比较全面的理解治安学学科体系及相关知识构成,为把握整个治安专业涵盖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从而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和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任务与要求通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明确治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理解治安理论对治安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了解治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功能、价值和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治安秩序的规律和对策、治安管理法律关系、治安执法程序、治安手段方法以及治安监督的要求。

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安排本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必修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全课程学时以68 学时为宜,具体学时分配,详见各章安排。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治安学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成果,与其有关的学科和课程很多,其中主要的有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四大学科这些学科的的理论构成了治安学的理论基础。

具体的有关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行政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治安学必须借鉴和运用的知识。

五、主要参考书目1、《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卫之民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1月;2、《新编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李健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3、《中国人民警察简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4、《评价社会治安状况概论》,王智民著,群众出版社,1994年1月;5、《行政法学》,王连昌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6、《行政执法概论》,杨惠基著,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7、《警察业务实用全书》,蒋先进等主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6月;8、《治安学理论研究综述》,李健和主编,群众出版社,1998年2月。

六、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为教师课堂讲授,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和现代媒体演示的手段,使得课程内容容易位学生所理解。

七、本课程由侦查学院开设并负责组织教学大纲的编写,课程负责人为王玉宝副教授。

教学大纲编写后由侦查学院统一审定。

第一编治安学基础理论第一章治安学概述本章内容为:治安学的基本范畴及相关概念、治安学的学科体系、历史发展和与其它法学学科的关系,治安学的研究方法,借助于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欧方法,介绍学习治安学应当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治安学基本范畴及相关概念、治安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治安学的基本问题有比较详尽的了解和掌握。

本章讲授学时安排为8学时。

第一节治安学的基本范畴及相关概念要点如下:1、治安的含义及其实质;2、现代治安的属性和特征;3、治安管理的概念;4、治安学的概念;难点如下:1、现代治安的含义及属性;2、治安的定义所表现出来治安的特征。

第二节治安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要点如下:1、治安学的研究对象;2、治安学的历史发展;3、治安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4、治安学的课程结构。

难点如下:1、治安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2、治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研究和学习治安学的意义及方法要点如下:1、科学抽象法2、系统学习法;3、借鉴移植法。

难点如下:学习任何课程都需要好的学习方法,尽管对上述三种主要学习方法作了介绍,但应当不要拘泥于一定的形式,才是理想的学习和思考的好办法。

本章复习思考题1、“治安”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朝代,其含义有哪些?2、现代治安的定义以及其属性。

3、治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法学学科中的地位;4、治安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治安的功能和任务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的功能概述及治安的功能介绍,在此基础上来阐述治安的任务。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明确了治安的概念基础上,了解和把握治安作为一项维护社会秩序的活动,之所以对社会和人、物、事起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上,并通过这些功能的具体发挥来实现其任务。

本章讲授学时为6学时第一节治安的功能讲授要点:1、治安的功能概述:2、治安的规范功能;3、治安的社会功能;4、治安的指引功能。

5、治安功能的局限性。

难点如下1、治安功能的实质的认识与理解;2、治安功能在治安实践中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治安的任务1、治安的任务概述;2、治安的任务的外在表现形式;3、治安的任务的内容。

难点如下1、治安任务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内涵的把握;2、治安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章复习思考题1、准确把握治安的功能在治安实践中的外在表现2、正确认识治安功能的局限性。

3、治安任务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4、治安任务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治安主体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主体的含义、构成和特性;治安管理组织和治安管理人员的特点及要求。

学习目的及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治安活动过程中总是由相对的双方的动态作用,来对治安发生影响。

其中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动作用。

据此,来理解主体的的基本形式和特性。

本章讲授课时为6学时第一节主体的含义和构成讲授要点:1、治安主体的概念及其特点;2、治安主体的构成及其表现形式;3、治安主体外在的特性。

难点如下:1、治安主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所具备的特性;2、对治安主体构成内涵的法律要求的把握。

第二节治安组织与人员讲授要点如下:1、治安管理组织作为治安主体其特征及职责;2、治安管理组织形态和其合理结构;3、治安管理组织的设置;4、治安管理人员内在和外在要求。

难点如下:1、治安管理组织的合理结构是保障治安实践良好运行的基础,合理结构的配置要求;2、治安管理人员作为个人主体自身素质的要求。

本章复习思考题1、治安主体的构成形式;2、治安主体的特性。

3、治安过程中治安管理组织的运行要求;4、治安管理人员与治安管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治安客体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客体的含义和构成,社会治安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治安客体是与治安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它与主体共同构成治安过程,并且要了解客体在治安过程中的客观表现及其规律。

从而为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治安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法律关系打下基础。

本章讲授课时为4学时第一节治安管理的含义和构成讲授要点如下:1、治安管理客体的概念和构成;2、治安管理客体的形态;3、治安管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征;难点在于:1、对治安管理客体形态的认识;2、治安管理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现实问题的认识。

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讲授重点如下:1、社会治安问题的含义及分类;2、社会治安问题的特点和成因;3、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条件;难点如下:1、对社会治安问题的正确认识;2、当前社会治安问题的突出问题。

本章复习思考题:1、治安客体的表现形态及其特征;2、治安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

3、当前社会治安问题的突出问题。

第五章治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主体与客体之间表现出来的矛盾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主客体矛盾关系的实质和表现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治安活动在实践中的客观表现是治安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安主体与客体既对立又统一。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从理论上深刻理解治安管理过程的实质,从而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个基本属性。

本章课堂讲授为4学时第一节主客体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讲授要点如下1、治安主客体的同一性;2、主客体同一性的表现形式;3、主客体的斗争性;4、主客体斗争性的表现形式。

难点如下:1、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抽象的矛盾的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第二节认识主客体关系的意义讲授重点如下:1、同一性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2、斗争性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3、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治安管理不断发展;4、治安主客体关系的意义。

难点如下:1、准确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治安管理的推动作用;2、主客体矛盾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本章复习思考题1、主客体之间的斗争性的内容;2、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的内容。

3、认识社会现象应当坚持的原则;4、为什么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作用会推动治安管理的发展。

第二编治安法律行为第六章治安法律行为概述本章主要内容为:治安法律行为的法律依据;治安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件;治安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治安法律行为的监督机制;治安行政执法程序。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把握了治安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对治安法律行为的具体内容有比较充分的理性认识,从而明确本专业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运用,并且能够从法律规定和具体程序来认识治安的法律属性,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章课堂讲授为14学时第一节治安法律行为的法律依据讲授重点如下:1、治安法律依据的含义和渊源;2、治安法律依据的表现形式;3、治安法律依据的效力及其冲突的解决;难点如下:、1、对法律法规的层次效力;2、治安法律法规体系当中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效力问题。

3、法律法规效力冲突的解决。

第二节治安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件。

讲授重点如下:1、治安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点;2、治安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3、治安法律关系的内容。

难点在于:1、对治安法律关系中主体的认识;2、治安法律关系中客体的表现形式;3、治安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治安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讲授重点如下:1、治安法律关系产生的条件;2、治安法律关系产生的条件与已经春在的治安法律法规的关系;3、治安法律关系变更的两种情形;4、治安法律关系消灭的两种情况。

难点在于:1、对于治安法律关系的正确认识,因为在具体的治安实践活动中,治安法律关系会随治安法律行为的产生而产生,它往往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为人们所认识。

2、治安法律关系的变更不是随意和无序的变化。

第四节治安行政执法监督即治安法律行为的监督机制讲授重点如下:1、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含义和特征;2、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原则;3、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手段;4、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

难点在于:1、治安行政执法监督的手段,在我国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治安行政执法进行监督,因此必须了解和把握;2、不同的监督方式和监督主体会有不同的监督内容,监督机关不能越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