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小议滇池污染与科学发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姓名:马天阔学号:201105110109目录一.实践背景 (03)二.滇池介绍 (03)三.滇池污染及治理现状1.滇池污染状况 (03)2.污染严重原因 (04)3.污染治理现状 (05)四.滇池污染的启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06)一.实践背景我是一名外省的学生,从小就听说过云南的滇池,也在电视,杂志上看到过滇池曾经美不胜收的景色。
但是今天看到滇池的污染情况,还是很痛心。
我的家乡山西也是这样一个例子。
我深深的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违背科学发展的,是我们国家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摒弃的。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今天应当坚持的发展方向。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内涵,主要内容,指导意义等,那么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滇池的污染与治理问题,通过本次实践,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见解。
二.滇池介绍通过在图书馆和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我得知滇池的一些基本状况。
滇池,使我们“昔日的高原明珠”——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º29′~103º01′北纬24º29′~25º28′,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2920平方千米。
整个流域为南北长、东西窄的湖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淤积平原和滇池水域三个层次。
山地丘陵居多,约占69.5%;平原占20.2%;滇池水域占10.3%。
滇池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7℃,平均降雨量9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409毫米,具有低维山原季风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干夏湿、干湿分明。
流域内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次生植被以云南松及华山松为主,森林覆盖率48.9%。
滇池属于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西南,属断陷构造湖泊,是云贵高原湖面最大的淡水湖泊,滇池在1887.4米高水位运行下,平均水深5.3米,湖水面积为309平方千米,库容15.6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7亿立方米,扣除多年平均蒸发量4.4亿立方米,实有水资源量5.3亿立方米。
滇池水域分为草海、外海两部分,现由人工闸分割。
草海位于滇池北部,外海为滇池的主体,面积约占全湖的96.7%。
草海、外海各有一个人工控制出口,分别为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
据滇池水利志记载,1969~1978年间围海造田约34950亩,使滇池湖面积缩小23.3平方千米。
三.滇池污染及治理现状1.滇池污染状况2008年二季度滇池草海水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79.4,属重度富营养状态。
主要监测指标中氨氮、总氮、总磷超过Ⅴ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达到Ⅴ类水标准,其余指标均符合或好于Ⅲ类水标准。
2008年二季度滇池外海水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4. 4,属中度富营养状态。
主要监测指标中总氮超过Ⅴ类水标准,总磷达到Ⅴ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达到IV类水标准,其余指标均符合或好于Ⅲ类水标准。
2.污染严重的原因滇池污染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量的积累导致其质变的结果。
因此,滇池污染既源于其自身的内在因素,更源于其危害更大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一)、内源污染难除滇池流域水资源严重匮乏,且不具备利用过境江河对湖水进行置换的条件,也使得滇池内源污染物因不能被及时清除而沉积。
据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委托清华大学、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合作编制《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显示,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目前为250立方米/人,分别为世界、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40、1/10和1/25。
而据昆明市科技局网站《滇池流域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水资源利用问题》提供的数据,滇池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4.83亿立方米,加上流域内水库群和地下水水源量约0.9亿立方米,流域内水资源总量约为5.73亿立方米,仅为滇池容量的36.5%。
截止目前,滇池从外流域引水用于补充、置换湖水的工程还在研究论证阶段,尚未建成投入使用。
滇池如此特殊水环境,即使是与同属长江水系、同样曾受严重污染的太湖相比,也同样显得十分严酷。
根据《长江志.湖区开发治理》的相关资料,位于长江下游干流与杭州湾之间三角地带的太湖,北有长江,南有钱塘江,东临东海。
流域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湖泊容积57亿立方米;太湖流域年均入湖水量137亿立方米,1985年实施的长江调水工程后,每年可从长江引水80.8亿立方米用于调蓄湖水。
(二)、外源污染急剧、持续增加,是导致滇池水体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所谓外源污染,指的是相对于滇池自身以外,但与滇池有不可割裂关系的流域内污染。
这是导致滇池水环境突变的主要因素。
近三十年来,滇池流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
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在给滇池流域带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与其相生相伴、难以舍弃的附产品――污染物,尤其是水污染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滇池上游的北部、西北、东北部地区,年排入滇池的各类污水量约2.5亿立方米,约占滇池年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的16%,累计排出COD(化学耗氧量,是监测水污染最重要指标之一。
指的是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量。
化学耗氧量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约6.8万吨,总氮约1.36万吨,总磷约0.12万吨。
其中,排污量居首位的是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2亿立方米,约占污水总量的80%,其中年排出COD 4万多吨,约占COD总量的58.9%,总氮1万多吨,约占总氮总量的73.5%,总磷800多吨,约占总磷总量的66.7%。
农村面源污染居其次,农村面源污染主要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作物施肥撒药等构成,其年排污水量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数字,但经农业、环保部门分析、统计,其年产生COD 约 2万多吨,约占COD污染总量的约29.4%,总氮3000多吨,约占总氮总量的22.1%,总磷400多吨,约占总磷总量的33.3%。
工业污染居第三,年污水排放量约4900万立方米,约占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总量的20%,年排出COD 7900吨,约占COD总量的11.7%,总氮600多吨,约占总氮总量的4.4%,总磷30多吨,约占总磷总量的2.5%;而与此同时,目前昆明主城区已建成的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仅为约58万立方米。
按全部污水处理厂全年满负荷年运行,年处理污水量约为2.1亿立方米,每年尚有约0.4亿立方米污水未经处理被排入滇池。
而上述数据还不是滇池外源污染的全部。
3.滇池污染治理现状滇池污染治理目前在建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为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概算总投资为39.8亿元;计划2012年完工,主要工程内容为铺设污水、雨水干管385公里,改扩建及新建污水、雨水泵站11座,改扩建现有6座污水处理厂,新建第七污水厂,增加处理能力43.5万立方米/日,使主城污水处理总规模达99万立方米/日,出水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
现北岸工程第七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场地填筑工程于今年3月全部完工,土建工程于5月动工,开始基础处理工程;第三污水厂改扩建工程基础处理工程已完工,正进行主体及附属构筑物建设,完成工程量的40.5%;草海西岸B段截污管完成顶管井17座、顶管3.1公里,完成工程量的92.7%;第五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土建工程今年5月开工实施,完成试桩施工;官宝路A段污水干管已完成顶管井5座,顶管128米,完成工程量的20.1%;七污水处理厂系统管网、金汁河及东二环污水管、盘龙江东路汗污水转输管三个主要日贷包的施工招标工作已完成,计划下半年动工实施;现北岸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0756.23万元。
四.滇池污染的启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是一名外省的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云南的滇池,也在图书,电视上看到过滇池的美丽景色。
但是今天我听到,看到滇池的污染状况,实在是很痛心。
仔细想想,像滇池的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的家乡山西的发展也是这样。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我们绝不能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无论是从生态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上来说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所以滇池今天的污染现状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否则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滇池污染治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006年11月,温家宝总理指示:“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滇池污染治理的力度。
2007年6月,温总理再次强调:“三湖”治理,太湖是重点,滇池是难点。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导,合理的,科学的治理滇池污染,并保护好其他美丽的自然风景,我们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再现高原明珠“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山清水秀、自然和谐的往日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