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2015.9.16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知识梳理及识记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背景1.国际:2.国内:(二)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三大政策:(具体见课本119页“阅读与思考”)(三)成就:1、建国第一年: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首次提出:(3)内容:(4)意义:①国内:②国际:特点:作用;3、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作用:(★“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周恩来)4、亚非会议:时间:提出的方针及作用:意义:(★“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一)国际背景:(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何称恢复?1、原因与条件:a.美国;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c.中国2、标志:时间、提案国3、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标志,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明美国长期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布什) (三)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1.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 a.美国二十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外交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

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中国: a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c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概况:a.准备: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b.1972年尼克松访华:成果:意义:c.1978.12 ;d.1979.12.中日邦交正常化:a.直接原因:b.时间:成果:3.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对中国:(见课本中间一段)(2)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一)国内外形势:1. 国际形势:(1)政治上(2)经济上2.国内情况:(二)外交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外交活动与成就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1)政策、原则:(2)成就1)同发展中国家。

2)在多边经济经济领域: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外交活动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

(2)成就:1)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 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宏观知识结构体系:高考真题感悟:1. (2014·四川文综·T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2. (2014·江苏单科·T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3. (2014·广东文综·T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4. (2014·福建文综·T17)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5. (2013·江苏单科·T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6. (2013·安徽文综·T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7. (2013·广东文综·T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8. (2012·北京文综·T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9. (2012·福建文综·T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10. (2012·山东文综·T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1.(2012·天津文综·T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

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2.(2011·上海单科·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13.(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14.(2010·浙江文综·T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2014·浙江文综·T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9分)16.(2013·大纲全国卷·T39)(2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节选)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二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

(8分)(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1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