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运行模式:过去的一两年,我从政府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转变的新政策取向中,敏锐地意识到,20多年来的中国股市的运行模式,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以上证指数来衡量股市的强弱好坏,来研判股市的趋势,来指导投资者操作,来决定股票账户盈亏的时代将会终结,大胆提出“指数的分化是股市成熟和进步的表现”。
这个判断,在今年股市的运行中,明显得到了印证。
“打造中国股市的升级版”,已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同,并将进一步凝为市场共识。
1.一季度经济数据支持打造股市的升级版。
本周一,当一季度GDP7.7%的经济数据公布,市场一致看坏,认为经济复苏疲软,低于市场预期,股市遂接连跳水,缩量低迷。
股市的这种反应,好像中国经济是零增长或负增长似的。
殊不知,美国经济只增长1.6%,日本经济仅增长0.2%,但是人家却坚称“经济强复苏”,股市却牛得不能再牛。
而中国7.7%的高增长,竟然还有那么多人不满意,真不知道他们心目中到底指望怎样的高增长?
客观地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低通胀数据,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方针。
尤其是7.7%的GDP中,投资只占2.3%,与20.7%的固定资
产投资效果很不匹配,其实,是计算上的问题,使用的是固定资产成本形成总额指标,而不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指标。
所以,压低GDP数据,有故意为之的成分,表明政府不想要带有水分的、虚高的GDP,宁愿要实在的,能体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略低的GDP。
正因为此,李克强总理做出的评价是:“一季度经济运行平衡,总体良好,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等主要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
经济转型升级处关键时期,发展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并非常自信的强调:“站稳脚跟,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就是说,只有把传统产业、周期性产业、过剩产业和GDP压下来,才能把产业升级搞上去;政府认为,7.7%的GDP正是“站稳脚跟”的表现。
而市场对GDP的要求,显然是背离了政府的要求,仍停留在前几年的“唯GDP”思维,未免偏颇。
而近期股市的“压大涨小”、打造中国股市的升级版,正是成了党中央国务院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战略取向的晴雨表。
2.各大指数的表现已突显了中国股市升级版的雏形。
请看从去年12月4日——今年4月19日的各指数的涨幅:
上证综指1949——2250点,涨幅15.4%;上证50指1528——1836点,涨幅20.1%;沪深300指2102——2542点,涨幅20.9%;深成指7660——9142点,涨幅19.3%。
然而,中小板4013——5273点,涨幅31.4%;创业板585——895点,涨幅53%。
由此可见,被主流舆论视为“有罕见投资价值”的传统板、周期板、调整板、甚至淘汰板的四个指数,涨幅明显落后,与2月18日的第一波顶部相距甚远,全然失去了去年12月那种冲锋陷阵、攻关夺隘的领涨锐气。
相反,被管理层一再压制管制,被市场舆论普遍看坏,认为估值高,泡沫大、投机性严重、大非将会大量减持的创业板,则扶摇直上,遥遥领先,以53%的涨幅,不仅是上证综指的3.5倍,而且跑赢了同期美国股市、欧洲股市、日本股市的牛市行情,雄踞全球第一。
中小板涨幅也是上证综指的两倍。
创业板、中小板的雄风,难道不是中国股市升级版的标杆吗?那些开口闭口就用上证综指来划线、因至今还在走下降通道而一味看坏股市的技术派人士,恰恰小视了中国股市升级版的牛市表现,犯了很大的判断错误。
3.周期版的任务主要是“站稳脚跟”。
所谓的周期板,主要是指上证综指、上证50、沪深300和深成指中的大盘权重股。
去年12月在原证监会主席极力呼吁“大盘蓝筹股有罕见投资价值”的舆论导向下,整个市场动用了巨资,在大盘股中打了一场攻坚战、阵地战、消耗战。
然而,激情过后,随着包括QFII在内的抄底机构资金的大量撤退,海外机构在香港大肆唱空做
空大盘蓝筹股,尤其是银行股,从而使A股的大盘股成为重灾区、深套区,留下了一地鸡毛,怨声载道。
大盘蓝筹股还能重振雄风吗?我认为很难。
先看最大的权重板块银行股。
近期,对房地产限贷升级、大力整顿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和贷款风险、不良资产和坏账的上升、国际权威评级机构降低对中国评级、公安机关介入查处债券代持高杠杆违法交易、境外机构重点做空和国内机构融券做空中国概念股等,拳拳都是针对银行股。
其以往那种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雄风不再,从今年起增长将进入个位数,大致与7.5%——8%的GDP
增速相当。
再加上其盘子超大,股性呆滞,日益被市场边缘化。
所以,银行股的“罕见投资价值”,应重新解读为:“基本看不见投资价值。
”
再看券商股。
新证监会主席上任后,修正了原先对券商创新的过度放任,改为“创新和抗风险并重”的政策。
这就限制了券商从事理财产品资金池交易,高风险信托产品交易。
有关部门还开始严厉查处券商的债券代持高杠杆违法交易。
这就使市场对本来就业绩差劲的未来增长潜力的良好预期大打折扣。
使券商股在股市中的领头羊作用不再。
三看资源股。
由于国际金价、铜价大跳水,进入熊市,加上国内经济主动减速,使前几年在股市中风光无限的有色、煤炭、钢铁、水泥等一蹶不振。
四看白酒板块。
由于中央的八条规定严厉禁止各级党政官员和军队官员的公款吃喝,加上违规添加剂、酒精勾兑、塑化剂等酒品污染事件,使整个高端白酒行业才刚刚开始进入熊市。
仅茅台酒就在经销商处积压了4万箱,相当于两年的产量。
其酒价刚从2000元跌破1000元,要想让居民喝得起,还需再腰斩,跌破500元。
这样茅台将拖累整个白酒板块股价不断下跌。
五看房地产板块。
虽然严厉调控的利空已经过去,房地产股的估值过低,但大致也只有10%左右的反弹空间。
可见,在整大盘蓝筹股板块基本上没有上涨理由。
即使有反弹,那也是机构拉高出货换股的良机。
我认为,大盘蓝筹股的集体沉沦,是政府经济转型、调结构、转方式、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以大盘股为权重的几大指数所面临的命运是:调整到位后,较长时期震荡筑底、降低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使整个股市“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