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号与系统》课程标准

《信号与系统》课程标准


示、讨论等方法。
模块五:离散系统时域分析 1、教学内容
(1)常用典型序列及基本运算; (2)离散时间系统的描述与模拟; (3)离散时间系统的响应; (4)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取样响应、卷积和。
2、教学要求
(1)掌握离散信号的概念; (2)熟悉离散系统的模拟框图; (3)掌握简单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 (4)掌握单位取样响应。 (5)了解卷积和。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也可结合案例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演 示、讨论等方法。
模块二: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 1、教学内容
(1)连续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2)连续时间系统的响应、连续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 应; (3)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4)卷积及其性质; (5)连续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本门课程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进 行信号和线性系统分析。注重结合工程实际。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2、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 3、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4、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5、离散系统时域分析; 6、离散系统Z域分析。
六、重点和难点
2、教学要求
(1)掌握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 (2)熟悉拉普拉斯变换的主要性质; (3)掌握电路元件的复频域模型和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掌握系统函数H(s); (5)熟悉H(s)零极点的概念; (6)了解系统的框图表示和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也可结合案例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演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也可结合案例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演 示、讨论等方法。
模块四: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1、教学内容
(1)拉普拉斯变换; (2)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3)拉普拉斯反变换; (4)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5)系统函数; (6)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 (7)系统的稳定性。
模块三: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四: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五:离散系统时域分析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六:离散系统Z域分析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八、说 明……………………………………………………………………………………………… 7
一、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分析 二、适用专业: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通信技
术了较好学习和掌握《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建议学生学习该课程前,必须掌握数字电子技术、低频电子线
路、电路分析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三: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1、教学内容
(1)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周期信号的频谱、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 变换、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4)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5)系统无失真传输的条件。
2、教学要求
(1)掌握周期信号频谱的概念和常用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2)掌握信号频带宽度的概念; (3)熟悉傅里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4)了解信号的无失真传输和信号通过理想滤波器的概念。
2、教学要求
(1)掌握Z变换与反Z变换; (2)熟悉Z变换的主要性质;
(3)掌握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4)掌握系统函数H(z);
(5)熟悉系统函数的零极点与单位取样响应的关系;
(6)了解离散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频率特性的概念。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也可结合案例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演
《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
教学标准
目录
一、 课程名称 二、 适用专业 三、 必备基础知识 四、 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五、 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六、 重点和难点 七、 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二: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2、教学要求
(1)了解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系统的初始状态; (2)掌握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3)掌握冲激函数的性质及冲激响应; (4)了解卷积的主要性质及卷积积分; (5)掌握连续系统时域分析中用卷积积分求零状态响应。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也可结合案例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演 示、讨论等方法。
2. 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通信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进 新的教学内容。并积极采用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 学效果。
1、重点
(1)建立描述系统激励与响应关系的微分方程。 (2)系统的特征方程、特征根的意义。 (3)系统全响应的三种分解方式: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自由响 应与强迫响应;瞬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4)系统单位冲激响应。 (5)卷积积分的定义、运算规律及主要性质。 (6)部分分式法,一些像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7)S域中电路KCL,KVL的表示形式及电路元件的伏安关系;根据时 域电路模型正确的画出S域电路模型。 (8)用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与S域电路模型,求线性时不变的响应,包括 全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以及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抽样信 号的频谱及其求解;抽样定理及应用。
2、难点
(1)建立描述系统激励与响应关系的微分方程。 (2)系统的特征方程、特征根的意义。 (3)系统全响应的三种分解方式: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自由响 应与强迫响应;瞬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4)系统单位冲激响应。 (5)卷积积分的定义、运算规律及主要性质。 (6)部分分式法,一些像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1、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通信技 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 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 习信号处理、网络分析综合、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 础。
2、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主要讨论信号、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分析方法,并通过一些实例分析, 向学生介绍一些工程应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 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信号处 理、网络分析综合、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6
6
2 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
10
10

3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12
12
4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
12
12
频域分析
5
离散系统时域分析
12
12
6
离散系统Z域分析
12
12
合计
64
64
3、考核方法及手段
考核成绩由平时、期末考试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
占60%。
4、注意事项
1. 本教学基本要求从理论教学学时中留出10%作为机动学时,任课 教师需要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并为学生 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也可结合案例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演 示、讨论等方法。
模块六:离散系统Z域分析
1、教学内容
(1)Z变换、常用信号的Z变换; (2)Z变换的性质; (3)反Z变换; (4)Z变换和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5)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6)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教学内容
(1)信号的描述与分类;
(2) 常用典型信号;
(3)信号的基本运算与波形变换;
(4)系统的描述与分类、系统的模拟。
2、教学要求
(1)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2)熟悉基本信号的性质。
(3)熟悉LTI系统的概念。
(4)了解系统的基本部件及组成。
示、讨论等方法。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1)燕庆明.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湘淇.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2、模块学时分配

模块名称

理论教 实践教 学学时 学学时
小计
1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