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借鉴】山区乡镇空心村-调研报告.doc

【参考借鉴】山区乡镇空心村-调研报告.doc

RRR乡“空心村”调研报告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受交通、就业、就医、就学、文化、环境等相关条件影响,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耕地空置、乡村空巢、产业空心的“三空”现象也日益凸显,形成“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影响村容村貌,不利于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乡党委、政府统一安排部署,采取走访入户和查阅档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乡“空心村”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一、全乡基本情况
RRR乡位于RR东南部深山区,是RR面积最大且唯一的深山区乡镇。

RR国道纵贯全乡。

辖区总面积RRR平方公里,由原RR乡、RR乡、RRR乡合并而成,辖RR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

全乡户籍人口RRR户、RRRR人,常住人口RRR户、RRR人,耕地面积RRR 万亩。

现有贫困村RRR个,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RRR户RRR人,2016年脱贫RR户RRR人,返贫RR户RR人,未脱贫RRR户,RRRR 人。

2016年人均纯收入为RRR元。

1、空心村情况。

调研发现全乡有15个村趋向于“空心村”,分别为RRR、RRR、RR、RRR、RRR、RR、RR(包括5个贫困村:RRR、RRRR、RRRR、),户籍人口RRR户,RRR人,常住人口RR户,RRR 人。

耕地面积RR万亩,撂荒土地RRR亩,现有大量房屋闲置、土地撂荒,闲置原因是村民外出打工和村民一户拥有多处住宅。

2、村庄宅基地现状情况。

调查中,没有违规违法私占买卖宅基地问题。

二、“空心村”现象主要现状
一是宅基地闲置荒废问题突出。

据统计,RR个空心村中,村内闲置住宅达到RRRR宗以上,占居民点总面积的比例为60%;废弃地RRR宗,私搭乱建住宅RRR宗,村内其它空闲地RRR宗。

严重的“空心村”如RRR村,现常住人口不足RR人,大量房屋空置、土地撂荒,造成大量社会财富和土地资源浪费。

二是村庄建设布局分散杂乱。

村庄建设分散化、空心化、杂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规划编制滞后。

由于建房缺乏科学的、长远的统一规划,致使个别地方农民建房杂乱无章,整体不美观,村内道路狭窄,基础设施差;住宅和畜养用地不分,卫生环境差。

2、村内无序发展。

多数村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受土地和户籍等多种因素制约,无法离开本土,造型各异,呈现出星罗棋布、分散杂乱的状态。

三是农村撂荒、耕地空置现象突出。

大部分荒地无人利用,大部分村土地贫瘠,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大户、企业对此兴趣不大,撂荒的农田田星星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导致农村地区出现的土地撂荒、耕地空置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乡村空巢现象突出。

大量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把老人留在家里,形成了“乡村空巢”现象。

50%的户是“空巢”老人守家,种田的大都是“40后”、“50后”,“守土守房”,成了“空巢户”。

五是产业空心现象突出。

由于农业产业化效益比较低,大部分村民不愿务农,加上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撂荒,形成产业空心。

三、“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一是劳动力外流。

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效益低下影响,大多数青壮年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出家乡外出打工,劳动力大量外流,
导致农村发展无人,三留人员增多。

从走访调研来看,大部分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耕地多为山坡地,设施农业无法发展,只能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近年来,全乡外出人口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不足RRRR人,个别村“空心村”现象严重。

二是社会观念影响。

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恋土情节,导致“人走地留屋留”。

农村保守观念根深蒂固,有人认为落叶总要归根,即使购新房,也不随意处置乡下老房;有人到县城或外乡镇购房,留下原有房屋回村干农活时居住,放农具、粮草等用;也有人将老房子留作回乡走亲访友、处理老人后事场地,导致大量房屋空置;还有人留下空置房屋、土地等待山区开发后分取利益等。

三是土地撂荒。

大部分村农业劳动力紧缺,呈女性化、老龄化现象,耕地流转程度低。

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后,在家从事农业的大多是女性、老年人,因而只耕种条件较好的土地,其余耕地没有人承包流转,导致撂荒。

四是村内缺乏公用设施。

由于村庄经济落后,没有集体收入,未通公共交通,教育设施不完善。

为了能让下一代有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迫使父母选择背景离乡带着孩子,进入城市生活,所以出现大量村民搬离村外住的现象。

五是规模办学原因。

边远山区,农村薄弱,学校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迅速萎缩,形成教育“空心化”。

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布局势在必行,需要集中办学,规模办学,从而导致部分村搬离,形成“空心村”。

六是村组织发展落后。

在空心化村庄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不高,村民自治进入低水平重复,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难
以执行,村民难以合作,各种合作组织成长缓慢。

四、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出台政策,加大宣传力度。

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要合理制定“空心村”改造的相关政策、评估标准、验收办法和补偿安置方式。

明晰农房产权,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房证统一”的原则,确定产权关系。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政府应该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制度。

应赋予农民工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股权自主处置权,为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创造条件,有助于耕地、宅基地的流转。

三是加强村庄规划,合理整治宅基地。

对于自然条件差的村落,通过移民搬迁,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村情不同,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把宅基地整理与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的扩展与自然村合并结合起来,可以实行规模搬迁、小庄向大村集中,使村庄建设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四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交通不便、排污排水困难、卫生环境差的状况。

五是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

对条件不好的山区,可以扶植林业、林下产业、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等;利用我乡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原生态地开发旅游,围绕旅游发展绿色食品。

空心宅基地发展“民宿式”旅游,村委会或合作社统筹考虑农民宅基地、耕地、荒坡、林地以入股分红形式增加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

以发展旅游带动周边村庄经济发展,促进“空心村”向中心村靠拢
或集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