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社会认知
不论是对以上哪方面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 息:(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2)一贯性 (consistency)(3)一致性(consensus)
观察对象 人的行为
解释维度 区别性 一致性 一贯性
归因倾向 高
高:外部归因
低 低:内部归因
高 低:外部归因
低 高:内部归因
高 高:外部归因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图式的种类: (1)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
(2)自我图式(Self-schema)
(3)角色图式(Role schema)
(4)剧本(Script)
7
2020/12/11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传统的认知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个体对物理世界意识层 面认知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内隐社会认知则是从无意
2
2020/12/11
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
外显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t social cognition)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 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个体的行为和 判断产生影响
3
2020/12/11
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会认知具有鲜明的特征: (1)社会性;
(2)沉积性;
(3)完形特性。
4
2020/12/11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资源的限制,而 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复杂的。因 此个体需要用范畴化和图式等捷径策略来简化、结构 化知觉过程。
息这两种信息更大的权重。
(五)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刻板效应 5.投射效应
表现形式主要有:感情投射和认知缺乏客观性 6. 证实偏差 7. 自我中心偏差
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 指行动者透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试图操纵、
(四)印象管理的过程 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动机。
影响动机水平的因素:与个人目标的相关程度、目标的 价值、期望留给他人的印象与认为自己已留给他人的印象 之间的差异。 二是进行印象建构。又可分为2个步骤:(1)选择要传达 的印象类型;(2)决定如何去做。
第三节 社会认知中的归因理论
低 低:内部归因
图4-1: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模型
一、归因的理论
(三)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
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在1972年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即,在Heider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另一种维度,把原因区分为
(二)印象形成一般规则
2.核心特性的作用
在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 性便被称为核心特性。
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试验证明,核心特性在大多 数情况下对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阿希(S.E.Asch,1946)曾进行一次冷酷(cold)—— 热情(warm)的印象形成的实验。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 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 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一、归因的理论
(一)海德(F.Heider)的素朴心理学 Heider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
(一)印象形成的概述
2.印象形成的信息来源
(1)外表线索,包括性别、种族、外貌等等。
(2)社会特征,包括职业、家庭收入、家庭关系、 教育背景和权势等等。
(3)性格特征,包括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风格等 等。
(二)印象形成一般规则
1. 评价的中心性 奥斯古德(C.E.Osgood)等人运用语义分析法,以纸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实质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的认知,以 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 断(邱扶东,李凌,2004)。
是个人怎样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 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包括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 采择、判断和推理等心理成分(王沛,林崇德, 2003)。
一、归因的理论
(二)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 又被叫作多线索分析理论、共变归因理论。 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多线索归因和单线索归因 Kelly认为,人们总是从三个方面出发,对行为进行归
因。这三个方面是客观刺激物、行动者,以及所处关 系或情境。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 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常用的有:主题统觉测验(TAT)、罗夏墨迹测验等。
3.其它
加工分离程序、Stroop任务、Simon 任务等等
第二节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形成
印象,就是我们最初在遇到某一个人的时候,根据 自己的主观理解而形成的对别人的评价。印象是我们 理解别人和采取下一步行动的背景,它直接影响我们 和别人之间进一步的交往和相互关系。
5
2020/12/11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往的场合中,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 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叫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自己最为恰当的最为满意的 情景认同。
(三) 印象管理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
的一个基本事实。二是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 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10
2020/12/11
社会心理学
间接测量法:
反应时范式
内隐联想测验(IAT)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非反应时范式
刻板解释偏差(SEB) 投射测验
stroop范式
其它范式 加工分离程序
Simon 任务
......
11
2020/12/11
社会心理学
间接测量法:
1.反应时范式 (1)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简称
IAT) Greenwald(1998) (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是心理学中内隐记忆的重要表现,即:前面接触的
在刻板印象当中,解释偏差就会经常出现,来归因 那些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况。当一致与不一致情况 下的解释偏差存在,就可以反过来推断存在着内隐的 刻板印象(俞海运,梁宁建等,2005)。
(2)投射测验 原理:在越自由、越无限制的情境下,人越能够表达
那些在平时被意识抑制的想法、情绪、态度等,包括 那些潜意识的或内隐的东西。
相同或类似的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12
2020/12/11
社会心理学
2.非反应时范式 (1)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 简
称SEB)测量
解释偏差,也就是人们在面对自己期望不一致的情 境下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以试图使不一致得到合 理解释。
(1)刻板印象的发生原理: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 常将一简单的图式或特质概推论到他人所属的群体。 换言之,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对他人进 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例如人 们一般把空姐印象与美丽、高薪这些特质联结。
(2)个体信息,指关于个人行为、人格特质、家庭 背景等方面的信息(李霞,2002)。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
1.一致性。 2.评估性。 3.中心特质作用。 4.隐含的人格理论。
(四) 印象形成的过程
安德森(N.H.Anderson)等人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 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几个信 息加工处理模型: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印象形成中,人们通常给予消极否定信息和先行信
笔形式进行,要求被试在若干个七等级的语义量表上 对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如汽车、邻居)进行评价, 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评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
印象评价中的语义空间(semantic space)的三个主 要维度:评价(evaluation)、 潜能(potency)、 行动(activity)。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识的层面研究社会认知(朱新秤,2000)。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定义
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 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
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
但这一经验潜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如知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这一心理现象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