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盟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17.2%。
人口总数100.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人口密度仅4.95人/平方公里。
全盟行政区划13个旗县市(区),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与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为460公里,与呼和浩特市直线距离为470公里,与沈阳直线距离为620公里,南部草原距北京最近距离仅180公里。
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
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
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国务院批准的陆路口岸,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重要大陆桥,目前年吐土能力超过1240万吨。
由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组成的交通网四通八达,11条国省干道贯通东西南北;有集二、集通和锡蓝3条铁路,直通东北、京津地区的三条铁路通道正在加紧建设;锡林浩特机场可起降中型客机,有通往北京、呼市的航班。
锡林郭勒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畜牧业资源丰富,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的五分之一,2006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1450万头(只),年出栏牲畜800万头(只),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
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
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已探明储量1393亿吨,探明及预测储量1883亿吨;各煤田中资源储量超过100亿吨的有胜利、白音华、额和宝力格、高力罕五间房5处,其中,胜利、白音华已列入国家规划矿区。
10—100亿吨的有21处,这些煤田普遍具有埋藏浅、煤层厚、结构稳定、开采条件好的特点,适合于露天开采。
煤质以中灰、低硫、低磷的褐煤为主,是优质的动力煤和化工用煤。
锡盟的铁、锡、
铜、铅、钨、铬、钼等金属矿和石油、天然碱、盐、石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的储量也非常可观,其中石油、天然碱、盐、石灰石的探明储量分别为2亿吨、4500万吨、3000万吨和22亿吨。
此外,锡盟的风能资源富集,风能总蕴藏量达5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量超过5000万千瓦。
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9m/S,标准空气密度下平均风功率密度为663W/㎡。
旅游资源独特,有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有元朝陪都上都城遗址,有贝子庙、恐龙化石产地、康熙钦题汇宗寺等文物古迹,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
近年来,锡林郭勒在坚持抓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同时,以“煤、电、油、肉、乳、矿”为主攻方向,加大“转变、调整、开放”工作力度,依托资源优势,围绕“一线四地”的远景目标,靠工业化实现经济腾飞,带动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十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69.21亿元、60.06亿元、166.48亿元、19.95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盟将着力培育以煤电油为主的能源产业,以煤化工、氯碱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以金属采选为主的金属矿采选加工产业,以肉乳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以新型建筑材料、石材、水泥及其制品开发为主的建材产业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围绕胜利、白音华两大煤田开发重点建设锡市—蓝旗—多伦、白音华—乌拉盖两大能源化工产业带和十个工业产业集群(区)。
到2010年,优势特色产业标志性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一一五五”目标,即煤炭产量1亿吨以上,电力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煤化工及下游系列产品500万吨左右,金属量50万吨以上。
经济总量实现在2002年的基础上三年番一翻,六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500美元左右,成为拉动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的增长极,进而把锡盟建设成为国家级的能源基地和自治区重要的化工基地。
美丽富饶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建设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东北和华北重要的能源后备区和资源接续地。
来我盟投资开发建设,可以充分享受国家、自治区和我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就业、价格等方面也有相应引资政策。
同时我盟与蒙古国地域相连、民俗相通,具备成为投资者在蒙古国开发资源的桥梁和纽带的良好条件。
面向21世纪,锡林郭勒盟将更加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开发,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你发财,我发展”的招商理念已成为全盟上下的共识。
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高效的投资综合服务体系,便捷的“一站式”行政审批,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将全力为您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发展宝地”。
锡林郭勒盟大开放、大开发的时机已经来临。
我们真诚的欢迎一切有识之士来锡林郭勒盟观光旅游、考察商务、投资兴业,也愿所有来锡盟投资、开发的创业者在锡林郭勒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得到丰厚的回报。
行政区划
全盟现辖9旗、2市、l县、1区、34镇、21苏木、3乡、10办事处、555嘎查、275村民委员会、155社区居民委员会。
其中:2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9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1县(多伦县)、1开发区(乌拉盖开发区),面积:20.3万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驻地锡林浩特市。
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最近的草原牧区。
地处东经115°13'—ll7°06',北纬43°02'—44°52'。
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
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盟,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
距首都北京640公里,距呼和浩特市620公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
年平均气温0—3℃,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
7月气温最高,平均21℃。
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
平均降雨量295mn,,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最大降水量628毫米(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二连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毫米,1977年10月26日一29日降雪总量达36—48毫米,降雪中心达58毫米。
年平均
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增。
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毫米(1963年)。
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
年日照时数为2800—3200小时,日照率64—73%,无霜期110一130天。
总人口近百万,现有蒙、回、藏、朝鲜、达斡尔等23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蒙古族占全盟总人口的29.6%。
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富集,景色秀美,人情淳朴,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锡林郭勒盟是一个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的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其间,为大兴安岭向西和阴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
西、北部地形平坦,零星分布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为高原草场。
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
最高山峰为古如格苏乌拉山峰,海拔1957米。
浑善达克沙地又称小腾格里沙地,由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东西长约280公里,南北宽约40—100公里。
属半固定沙地。
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区,亘于东乌珠穆沁旗东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东部和南部,成为锡盟与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的分界线。
乌拉盖盆地又称索林淖尔盆地,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中南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中北部。
乌珠穆沁波状高平原主要分布于东乌旗与西乌旗北部、锡林浩特市中北部和阿巴嘎旗东部。
阿巴嘎旗火山熔岩台地,南抵浑善达克沙地北缘,东以锡林河为界,西至阿巴嘎旗查干淖尔,北至巴龙马格隆丘陵地。
苏尼特层状高平原,在地貌上隶属于乌兰察布高原。
包括苏尼特左旗大部和苏尼特右旗朱日河以北的大部地区。
察哈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太仆寺旗全部、多伦县大部、正镶白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兰旗南部地区。
自然资源
锡林郭勒草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属欧亚大陆草原区,境内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既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又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
这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的五分之一。
牛、马、羊、驼等草食家畜拥有量位居全国地区级首位,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在家畜资源中,尤以内蒙古细毛羊、苏尼特羊、锡林郭勒马、乌珠穆沁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牛、草原红牛和苏尼特驼最为知名。
其中,苏尼特羊和乌珠穆沁羊以其肉质鲜嫩响誉京城和中东国家,年出口数十万只,素有畜牧业王国之称。
年肉类总产量20.8万吨,皮张产量791.4万张,绒毛产量1.65万吨,奶类产量14.3万吨,广袤的草地资源和丰富的畜产品为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