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裨斯麦,东方的拿破仑。

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他又是一个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和卖国贼!在我眼中,我尽管“敬李鸿章之人,惜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只遇”(梁启超语),但对他的失误和他自身的缺点却又不得不提。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王树增语)时代决定了他要扮演一个受万人唾弃的卖国贼的角色,而他也乐意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之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但他的一腔热血却拉不回走向崩溃的清王朝。

李鸿章他想做的,该做的多得可观,但他能做的,做好的却少得可怜。

先来说说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军事企业中,用的基本上都是些外国雇员,他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些外籍雇员,能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带给中国。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他的外籍雇员中,有个叫傅阑雅的翻译官,李鸿章要求他教授蒸汽机的原理,可傅阑雅对蒸汽机一无所知。

李鸿章很不解,作为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在他的外籍雇员中还有一个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跟随淮军征战多年,李鸿章对他很是信任。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认为做大炮,要有个洋人做顾问,于是便把马格里请来了。

他们从英国弄了些图纸,找了些工匠,开始有模有样地研究起大炮了。

可马格里毕竟是学医的,并不懂制造的技术,在宁局造的六十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

对于这次的失败,李鸿章感到很沮丧,其实他最初的想法是好的,利用外国雇员这一桥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他竟让一个学医的研究大炮,这却是可笑的。

科学技术需要的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随便一个西方人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德国的海军,可这些留学生在德国并不安分,经常惹事,出去赌博。

当时,一个德人问中国驻德公使说:“你们怎么派这样的人的到德国留学?”中国驻德公使李凤苞说:“这种当兵的人本来就是无赖子弟。

”德国人马上问道:“你们中国派这样的人远离七万里到德国来留学军事,怎么能这样轻率?”可见,李鸿章在用人方面是值得质疑的,他用的大多是一批当年跟随他打仗起家的一些部属。

梁启超说这些人同李鸿章是“共同患难,今共功名,循他私情,展转汲引,布满要律,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机偾事,贻误大局。


除了用人方面,我认为李鸿章历尽心血建立的北洋水师,也存在种种问题。

我认为北洋水师的战败,并不是因为西太后挪用经费,少买几所军舰,而是其自身的缺陷。

1、北洋舰队根本缺乏作战常识,面对日本舰队的一字横队,北洋舰队竟派出一个并派人字。

这样的布局的结果就是惨败;
2、平时训练就弄虚作假,练习炮击时先提前测定发炮位置,这样的训练,显然只能用来糊弄上级;
3、北洋舰队所使用的洋药是由李鸿章的亲戚一手包办,就算是出演一个严重的质量问题,也无人敢投诉。

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许多问题的舰队,在李鸿章眼中,却是一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大海军。

讽刺的是,当李鸿章在倭(日本)路过的海峡“耀武扬威”时,这个被他用来鄙视的东洋小国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埋葬了其引以为豪的30多年的洋务心血!为什么?我觉得不仅是海军的薄弱,还是因为陆军的实力弱。

那么,如果当时把发展海军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陆军上,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日本明治维新用现代化工业支撑军队建设,而2003年美国侵伊战争,伊拉克凭借很好的武装实力,抵挡了美方强大的军事实力四五年。

而当时大清国拥有四万万人民,更何况这“这四万万人民不怕流血”。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为什么李鸿章不遗余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却对民主政治格格不入?难道是他不懂吗?他留心西学,身边又有一些对他忠心耿耿的洋人雇员,不可能对民主政治一无所知。

我认为问题在于“无清朝,无李鸿章”,他的切身利益与清朝的封建统治息息相关。

他当然要维护这个王朝的统治。

“中体西用”只能说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而“宰相合肥天下瘦”则体现了李鸿章自私的一面。

李鸿章,一个让人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他说自己的一生“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茸却不能改造”,他是这间“破屋”的第一个修建者,有创新,注定也有失误,没有人有资格去批评他,拥有李鸿章是民族的大幸,确是李鸿章的不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