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解析: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乐凯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乐凯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九年级化学试题(沪教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 O:16 Zn:65卷I(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铝具有导电性B.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C. 氮气难溶于水D. 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答案】B【解析】【详解】A、铝的导电性是铝的物理性质,故A选项错误;B、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体现,故是化学性质,故B选项正确;C、氮气难溶于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体现,故是物理性质,故C选项错误;D、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是氧气的物理性质,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2. 缺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是A. 患骨质疏松B. 引起贫血C. 患甲状腺肿D. 造成龋齿【答案】A【解析】【详解】A、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A正确;B、缺乏钙元素,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缺乏铁元素会患贫血,故B错误;C、缺乏钙元素,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缺乏碘元素会患甲状腺肿大,故C错误;D、缺乏钙元素,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缺乏氟元素会造成龋齿,故D错误。

故选A。

3. 切洋葱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原因是A. 分子的体积很小B. 分子间有间隔C. 分子在不断运动D. 分子的质量很小【答案】C【解析】【详解】切洋葱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物质通过运动而挥发,散发气味。

故选C。

4. 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B. 氧气可用于抢救病人C. 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D. 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A.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可以发出特定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选项正确;B. 氧气可供给呼吸,可用于抢救病人,选项正确;C. 二氧化碳不是一种空气污染物,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太高时会导致温室效应,选项错误;D. 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叶绿素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选项正确。

故选C。

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过滤B. 加热液体C. 称量氯化钠D. 熄灭酒精灯【答案】BC【解析】【详解】A、过滤应用玻璃棒引流,故A错误;B、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正确;C、天平称量,左物右码,故C正确;D、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以免失火,故D 错误。

点睛∶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

6. 盛放乙醇的试剂瓶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A. 腐蚀品B. 易燃液体C. 自燃物品D. 有毒品【答案】B【解析】【分析】乙醇具有可燃性,属于易燃液体,故应贴上易燃液体的危险化学品标志。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选项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自燃物品标志,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故选B。

7. 氢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 质子数不同B. 电子数不同C. 中子数不同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氧元素与氢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A。

8. 紫薯富含淀粉、维生素、钾、铁、钙、硒等,有特殊的保健功能。

其中钾、铁、钙、硒指的是()A. 单质B. 原子C. 分子D. 元素【答案】D【解析】【分析】认识元素及其意义【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某物质中含有钾、铁、钙、硒等,这类说法指的是含有钾、铁、钙、硒这些元素。

故选:D。

9. 色氨酸(C11H12N2O2)在人体内含量太低会影响睡眠质量,一般可通过食补牛奶、核桃黑芝麻等加以改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色氨酸属于单质B. 色氨酸中含有27个原子C. 色氨酸分子中含有氮分子D. 色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04【答案】D【解析】【详解】A、色氨酸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不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B、每个色氨酸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故选项错误;C、色氨酸分子中含有氮原子;故选项错误;D、色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04;故选项正确;故选:D。

10. 下列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 氯化钠NaClB. 氧化铝Al2O3C. 硝酸铜CuNO3D. 硫酸镁MgSO4【答案】C【解析】【详解】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

A. 氯化钠NaCl ,正确; B. 氧化铝Al2O3,正确;C. 硝酸铜Cu(NO3 )2,错误;D. 硫酸镁MgSO4,正确。

故选C。

11. 氯气(Cl2)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 H2O==X + HClO,则X的化学式为A. H2B. ClOC. HClD. ClO2【答案】C【解析】【详解】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有2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反应后有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所以一个X的分子中有1个氯原子、1个氢原子;X的化学式为HCl,故选C。

12. 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

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 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C. 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D. 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答案】D【解析】【详解】A、锌的汉字名称偏旁是“钅”字,锌属于金属元素,错误;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原子序数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锌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为30,不是中子数是30,错误;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D、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正确。

故选D。

点睛: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3. 低碳减排,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是A.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B.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纸杯C. 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D. 增加私家车用量,提高生活质量【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据此分析。

A、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从而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正确;B、因为造纸需要消耗木材,故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纸杯,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从而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正确;C、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能减少因火力发电而对煤的燃烧,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D、由于增加私家车的使用,会导致矿物燃料燃烧的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汽车尾气,这样会大大增强二氧化碳和其它空气污染物的产生,错误。

故选D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点评:解答本题就要理解,“低碳”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从二氧化碳的生成和能量的消耗方面进行分析解答。

14. 关于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B. 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化合反应C. 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 从微观上分析: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答案】D【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

【详解】A. 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负极产生气体体积的二分之一,选项错误;B. 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选项错误;C. 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选项错误;D. 从微观上分析:该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选项正确。

故选D。

15. 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B. 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C.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D. 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图例,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详解】A.丙为CH3OH,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6=32,故选项A说法不正确;B.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选项B说法不正确;C.由上述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系数可知,反应后分子数目减少,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D.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3×1×2)=22:3,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16. 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A. 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B. 家用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C.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放入较多的蔬菜D. 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答案】A【解析】【详解】A、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会导致爆炸,应该立刻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器,故符合题意;B、家用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阻止火灾继续扩大,故不符合题意;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或者大量蔬菜,可以达到隔绝氧气的目的,故不符合题意;D、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可以降低温度,并隔绝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17. 可一次鉴别出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方法是A.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B. 闻气体的气味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D. 加入澄清石灰水【答案】C【解析】【详解】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变红,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B、氧气、空气、二氧化碳都无味,无法鉴别,故不符合题意;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燃烧更旺,伸入空气瓶中,正常燃烧,伸入二氧化碳瓶中,熄灭,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D、通入澄清石灰水,只有二氧化碳变浑浊,无法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该题为组外鉴别,解题关键是采用的方法,必须使被鉴别物,产生不同现象。

18. 用如图所示4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最终只有实验④中的紫色石蕊小花会变红B. 实验④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C. 由实验①④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生成D. 在实验④中,若对比小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③【答案】C【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详解】A、实验①中喷醋酸,④中生成了碳酸,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错误;B、实验④需要与实验③对照,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错误;C、由实验①④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正确;D、实验④需要与实验③对照,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错误;故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