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思想以及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04)
中国古代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
“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与现实生活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环境能决定人们意志的坚定性,意志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思想意识起决定作用,主张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促使人们形成坚定的意志。
——王夫之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p96)
1、重视人际关系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教育思想最为系统。
孔子看到客观环境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有天命的存在。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教育环境论,看到了客观环境在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又否定客观环境的作用。
2、重视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不仅看到了客观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看到主观认识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荀子。
荀子通过环境的“渐”和“积”相结合,来说明人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本性变化的作用。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05-306)
西方
人通过环境的熏陶、日常的锻炼和教育而获得“第二本性”,即思想道德素质——德谟克利特
人性本恶,需要教育和环境来加以改造。
——奥古斯丁
气候地理环境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有重大影响——孟德斯鸠
天赋智力人人平等、观念和知识都是后天形成的“白板说”,主张加强对教育过程中环境的控制——洛克
试图解决环境和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社会政治环境决定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爱尔维修
人性禀赋善良的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卢梭
环境决定论——欧文
从隐性教育的视角研究环境——其他部分学者(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p96)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自然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
代表:苏格拉底,开始关注环境对好公民教育的影响。
认为要使人民的教育制度培养出好公民,必须有个好社会。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习。
好的行为是一个好的本性倾向与好的环境接触的结果。
他希望通过指导生育来保证好的子孙后代和保持好的环境。
亚里士多德,继承他们的思想,把环境影响与人的美德的形成结合起来。
他认为美德不是遗传的,而是被环境的需要所塑造的。
美德形成的途径就是养成习惯。
当一个人在固定环境中,美德品行就会得到强化,所以国家必须控制所有教育。
2、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性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代表: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实现这种可能。
他认为儿童出生时是善的,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这种先天善的本性,发展儿童的潜能。
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创造一个能够维护人类先天善的优良环境,一是努力教育儿童不受恶劣环境的歪曲。
同时,他也分析了环境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3、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和流派的形成
代表:杜威,在早期著作《学校与社会》中,他努力阐明下列原则: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制定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课程;从学习者的经验中导出学习信条;提供个别注意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学习。
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现代社会,还形成了许多流派。
主要有:
(1)对环境教育作用具有肯定倾向的流派。
主要代表是现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和社会学习理论(班图拉)。
(2)对环境教育作用具有否定倾向的流派和观点。
主要代表是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3)对环境教育持折中性倾向的流派和观点。
代表是基督教的境遇伦理学。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07-308)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人与环境相互创造,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辩证统一与实践。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p96)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唯物论基础。
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其次,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唯心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进行批判的同时,对机械唯物主义的环境论也进行了评价。
马克思说:“关于环境和教育起变化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可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
基本要点为: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思想道德面貌。
人在环境面前具有主观能动
性。
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特征,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二者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反对“环境决定论”和“生物决定论”,为科学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10-31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现代社会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也是个系统工程
相对于一定的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现实层次,而社会环境又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
思政教育环境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向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扩展。
宏观有国际、市场等,中观有媒介、网络,微观有竞争、核心家庭、贵族学校等。
思政教育环境的系统性决定了思政环境建设的系统性。
江泽民特别强调,“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日报》2000年3月1日)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条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杜威,其教育理论具有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但其揭示了环境的教育意义,把环境的影响提高到构成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现代管理学运用系统动力学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
企业管理的道理也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知觉问题(提出人与环境不可分割性,强调人是环境中人,人应该了解环境、重视环境)和环境与行为的关系问题(重点研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交往原则和规范,在开发社会中的自教自律,以及在复杂关系中的适应问题)。
3、环境建设和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培养并重的思想
环境复杂性和开放性—教育者能够控制和把握的环境因素越来越有限—培养受教育者在复杂环境面前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受教育者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14-31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表征:由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环境向开放环境的转变,由以政治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环境的转变。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P2)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专门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
这个研究主要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视角进行。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研究的著作有沈国权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等。
书中集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分别论述了市场经济、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
概括性强,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其突出特点。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