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介质物理课件(2005-4)

电介质物理课件(2005-4)


1
2. 电子崩的形成:
粒子从电场中获得的动能: T=mv2/2=q2E2τ2/2m 从公式中看出: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的动能正比于电 场强度的平方,反比于粒子的质量。而气体粒子中电子的 质量最小,所以在一定的电场下,自由电子所获得的动能 最大。因此,在气体所有粒子的相互碰撞中,与自由电子 的碰撞最容易引起碰撞电离。 发生碰撞电离的条件是: q Eλ≥Wi (原子、分子电离能) 随着 x的增加,电子数按指数增加。

3. 自持放电条件:
正离子沿电场方向运动 会与中性分子碰撞产生 游离,设
自持放电: 气体介质在阴极电子逸出(游离 剂)的作用下产生放电,当游离剂去除 后,气体介质的放电仍能够维持下去, 这种现象叫做“自持放电”。
游离碰撞系数为 (第二游离系数)。 但,这种游离碰撞的几 率很小, 0。
阴极上出现正离子堆积区 堆积区的厚度=10-10m;电压=10-2V; 堆积区的电场可达:E= 10-2V/ 10-10m=108V/m
气体介质本身,由于原子激励还原及离子复合时所 放出的光子产生了新的游离,以促使游离沿着通道发 展,构成流柱,最后导致击穿。
5. 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击穿) 不均匀电场中气体放电的特点:
• • • • • 在高电场区先产生电晕; U增大,电晕边缘出现树枝状放电:辉光放电或火花放电; U进一步增大,树枝状放电连通第二极 ——最终击穿。 从游离场强开始到击穿,随E增加,电流增大,但较慢。 击穿电场强度与电极的形状、距离有关。
j( A / m
2
)
IEII源自jS1IIIE (V / m )
E
i
E
b
常见的放电形式: •火花放电 瞬时,间断产生 常压附近 •辉光放电 出现均匀的明暗相间的辉光区 •电晕放电 电极的曲率小,电场不均匀,在电场尖端出现 暗蓝色微光 •电弧放电 功率大,连续弧光,温度极高
汤申特(Townsend)碰撞游离理论
从阴极到阳极的间距中产生的电子数为:
d n a nc n( 1) 产生的正离子数 c e
nc0 1 (1 e d) nc0 na e d 1 (1 e d ) nc
j q na
j c 0 e d 1 (1 ed )
f P d
Ub
理论 实测
击穿电压U b E b d
Ub
Ubmin p1 (p·d)
巴申定律
巴申定律的讨论:
在均匀电场中,Ub=f (p ·d),p增加n倍,d下降n倍, Ub不变。 1. 巴申定律的物理意义: • 每种气体的放电电压都存在一最小值Ubmin; • 当d一定,p=p1,有最小放电电压,(电子的运动距离与单位 距离电子的碰撞次数的共同效应最大)。 • p<p1,气体密度小,碰撞次数减小, Ub增加。 • P>p1,气体密度大,碰撞次数增加,但电离碰撞次数下降,Ub 增加。 3. 当p一定时,d=d1,出现Ubmin。 • d>d1,由于d增加,E下降,故Ub增加; • d<d1,由于d减小,碰撞次数减小,故Ub增加;特别是当d< 时,几乎不发生碰撞。
单位时间介质产生热: Q1 AI 2 R A 单位时间介质散发热: Q2
U2 R
当Q1 Q2,介质中热量积聚,Q1 Q2为临界点 U b Q2 R A
电击穿必须满足:电导率小、tan 小、 散热条件好,无气隙、无边缘放电。
电击穿和热击穿的判断:
电击穿
U b 随介质温度 U b 随加压时间 而 而 地方(中部) Q2 2 f C tan A f
设:单位时间、单位面 穿过距阴极 积上由阴极逸出的电子 n; (电离 碰撞游离的次数为 dx 所产生的游离次数 n Ce
x
数为 n C 0;
x 处的电子数为
一个电子单位距离产生 系数或游离系数) 则: dx 一个电子经过 dn n dx ln n x C 当 x 0时, n n C 0
一个电子产生碰撞游离 的必要条件是: U 电子的运动行程 x x i i E 而电子行程大于 x i的几率为玻尔兹曼分布 e 故每单位距离的碰撞次 数为:
1 i e AP e x U i AP E B P E xi


APe
3
带入( * )有: AP e
二.纯液体介质击穿的击穿 1.以碰撞电离开始作为液体介质击穿为条件 2.以电子崩发展到一定大小为液体介质击穿为条件 三. 工程液体介质的击穿 杂质:气相、液相、固相
5
1)气相杂质的影响
2)液相杂质的影响
+ d
- + - + - + - + d
-
3.
固体杂质的影响 油的净化方法对液体介质击穿场强的影响: 处理方法: 击穿场强(kv/cm) 未处理 50 离心过滤 130 纸过滤 160 膜过滤 180 压滤 (一次) 230 压滤 (二次) 330 液体介质提纯法: 真空干燥 过滤、直流电解
4
§4.3 液体介质的击穿
液体介质击穿的分散性: 气体(空气):Eb=3×106V/m; 工程纯变压器油:Eb=2 ×107V/m; 非常纯液体: Eb=1 ×108V/m
一.液体介质的击穿现象的经验规律
1.击穿电压与时间的关系 2.击穿电压与频率的关系
3.击穿电压与电极距离的关系
液体介质击穿机理理论: 碰撞电离理论 小桥理论 纯液体 工程液体
Ub
导体 介质击穿
Ub为击穿电压(击穿电场 Eb=Ub/d, d为介质厚度)
§4.2 气体介质的击穿
击穿的分类: •本征击穿(Intrinsic Breakdown):电击穿; •非本征击穿:热击穿(Thermal Breakdown); •放电击穿(Discharge Breakdown) 介质击穿两种情况: 发生可恢复性变化: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被击穿,把外电 场撤除后,介质又恢复其绝缘性能。 “自愈现象 ”(SelfHealing),如气体。 发生永久性变化(或叫不可逆变化):如固体介质击穿。
热击穿 低 高 高频 较长
电压 使用温度 使用频率 加压时间
高 低 低频 很短
击穿发生在散热最少的 Ub
1 , Q1 P U 2 C tan Q 2, Ub f
热击穿电压比击穿电压电较低
击穿机理
电子倍增使介质 产生热大于散热 变成导体 使介质热破坏
三、瓦格纳(Wagner)热击穿理论
d
工程液体介质击穿 “小桥理论”
去除气泡、水份 除去杂质
四、固体介质的击穿
1、固体介质击穿的一般规律: 从击穿的结果上来看: 固体介质的击穿电场大于液体和气体介质 Eb(气体)=3 106V/m Eb(液体)=107~108V/m Eb(固体)=108~109V/m 固体介质击穿是永久性的 从击穿的发展过程看:2个阶段 (1) 介电性能的破坏 绝缘变成导体 (2) 介质本身的破坏 有明显的击穿通道 从击穿电压与实验条件关系看:关系密切 电极形状 媒质 散热条件 电压类型有关
4. 提高气体介质的击穿电压的途径:
A.利用高气压和高真空:可以做成真空电容器,充气电容器 B.利用负电性情的气体,这样气体多为分子量大的卤族元素, 电子亲和力大,负电性强的气体 如:氟利昂六氟化硫。 优点:分子直径大,自由程短,积累能量小; 负电性强,易吸收电子形成负离子,减小了电离能力;
气体放电的流柱理论:
束缚,逸至电极表面;
体积游离:气体分子中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脱离分子,形
两次碰撞,粒子在电场方向的速度V为:
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电子也可吸附在其他分子上形成负离 子。 标准状态下,空气,3-4对电离/cm3.s
v
位距离的碰撞次数


0
adt
qE m
λ :两次碰撞间的自由程 τ:粒子的自由程时间=带电粒子走过单
(1)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时电流倍增的过程 (2)要维持自持放电必须从阴极发射电子
表面游离:电极表面原子中的价电子吸收能量,脱离原子
1. 电子碰撞游离:
当外电场作用于气体时,气体中的一切带电粒子受到电 场力的加速作用。设q―粒子的电荷,m―粒子的质量,E―电 场强度,a―粒子受电场力获得的加速度。 a =qE/m
2、固体介质击穿的分类:
电击穿
热击穿
6
电击穿的特点:
a .在击穿前的强电场不满 I I 0 e AU 足欧姆定律,而是符合
U
热击穿的特点:
玻尔定律:
或弗兰凯尔定律: I I 0 e B
b.击穿场强高 ,击穿电场范围较窄:108~109V/m c:在均匀电场中,电击穿发生时的电场强度直到厚度为 0.1u-1u范围都与厚度无关。 d、击穿场强与周围媒质温度无关 e、击穿场强与加压时间无关
B P E
1 d ln 1
BP d f P d AP d ln 1 ln 1
Ub
BPd A P d ln 1 ln 1
n n C0 e x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 到达阳极的电子数为: na nc 0 e d 电流密度为: j q na q nc 0 e d jc 0 e d jc 0 — 阴极表面初始电流密度
对上式的讨论: 1. j jc0 nc 0 游离剂(光、热等引起 ) 2. 游离剂一定、电极间距 一定,可确定 3. 求的方法 — —(实验法): ln j1 (d 1 d 2) j2 ln j1 ln j2 d1 d 2 j1 jc 0 e d1 j 2 j c 0 e d 2
d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