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
乐安小学 杨碧珍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34页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例各部分名称,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
质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2.
经历知识的发现和运用过程,体验分析、概括的学习方法; 3. 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并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完成导学案第17页,练习本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诊断
师:请汇报课前诊断中什么是比例及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
比例。
生汇报,师生回顾: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2.4:1.6=60:
40
汇报0.5:0.25和0.4:0.2 51:21和5:2 43:85和85:4
3 师引导需要说明:从概念入手,两个比的比值要相等才能说明两个比成比例。
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看比值,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今天带着
这个问题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导学启思
1. 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自学书本34页,说说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举一个例子。
学生思考30秒,小组内说一说,同时一个学生上来板书:
2.4:1.6 = 60:40 内项
外项
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都叫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小组讨论。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那小组讨论:①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和两个
外项之积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个例子说明是不是所有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吗?②如果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之后,你又发现了什么?③你能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吗?
(2)汇报与验证。
生汇报,师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两个外项的积是2.4 ×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我发现两个外
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生自己举个例子。
生说:2.41.6 = 里,2.4 ×40=1.6×60我发现等号两边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得到的积相等。
这里,2.4和40就是外项,1.6和60就是内项,也满足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所以我们认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
基本性质。
师提问:a.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比例的基本
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 或bc=ad )
b.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比例中两个比
的后项都不能为0。
)
c.6:3和12:6是否是一个比例呢?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
(3)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两个外项之积=
两个内项之积,如果写成分数形式,我们发现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乘积相等。
三、反馈矫正
1.新知检测
师:请你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说说
你的理由。
生先独立完成,师请个别学生上台汇报。
2.综合练习
(1)课本练习六第6题。
师:小红的说法对吗?
生说一说。
(2)导学案第18页第4题。
(3)导学案第18页第5题
师:我们倒过来利用一个等式,你能创造比例吗?
3.拓展延伸
导学案第18页第三题
四、 学习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呢?你要提醒同学注意什么呢?
生个别人回答。
五、 作业
1. 指P
2. 提高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1.6 = 60:40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都叫比例的项,
内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外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2.4 ×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分数形式: = 6040
2.4 ×40=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