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收缩期可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人体代谢产物通过呼吸器官,消化道,皮肤,肾脏排出。
1. 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2.氧合作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Fe+)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于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
3.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4.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5.视敏度:指人眼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也成为视力。
通常以分辨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标准。
6.肌细胞:肌细胞又可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7.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容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
8.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这一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9.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0.感受器: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简述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答: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是日常生活和运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心力贮备(CR)和心脏舒
张功能是表现和评定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2.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原理。
答:静息电位就是安静时的膜电位,由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造成膜内K离子外流,电位外正内负。
接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 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造成Na内流,电位外负内正,即为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膜两边离子分布不平均导致,由于K的通透性远大于Na,所以近似于K离子的能斯特电位,内负外正,约为-70mV 。
动作电位是由于去极化的刺激,使得Na离子通道打开,Na的通透性大于K,所以近似于Na离子的能斯特电位,约为+30mV
3.结合运动实例说明运动中机体的三个能源系统是如何供能的。
答:在人体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分别是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氧化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是有结构中带有磷酸基因的ATP,CP构成。
肌肉在运动中ATP直接分解供能,为维持ATP水平。
保持能量的连续性供应,CP在肌酸激酶作用下,再次合成ATP. 酵解能系统又称乳酸能系统,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为短时间高强度无氧运动提供能量。
氧化能系统以糖和脂肪为主,贮备量丰富,维持运动的时间较长,成为长时间运动的主要能源。
ATP-CP系统的供能时间很短只有6-8秒且只在较高强度刺激下才能被激活,糖酵解系统可维持运动2-3分钟,而氧化能系统,维持运动时间比较长(糖类可达1-2小时,脂肪可达更长时间)。
虽然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各具特征,但是运动中不存在绝对的某个单一能源系统供能。
4.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答: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有肺通气与换气功能,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和其他因素(遗传,年龄及性别,运动训练)等。
5.灵敏性的生理基础及发展灵敏的训练内容。
答:灵敏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素质,它是运动员的力量反应速度爆发力和协调性密切相关。
因此,灵敏性的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到神经,感觉和骨骼肌的结构及功能状态。
发展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灵敏性不能采取同样的模式,发展运动员灵敏性训练时应遵循如下原则:运动的专门性,结合力量爆发训练,结合反应训练,避免疲劳时进行灵敏训练。
6.简述运动员血液的概念,特征。
答: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
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
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7.简述运动中体温的变化及调节。
答:运动中由于代谢水平提高,人体产热增加,尽管机体调节加强了散热过程,但仍不能保证体热平衡而使体温升高。
运动中体温适度升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粘滞性,加快收缩速度;加快肌肉血流速度,加大血流量;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及二氧化碳的交换,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研究表明,人体肌肉活动的最适温度为38℃。
运动前的适度准备活动大致可使肌肉温度达到该水平。
运动中体温的升高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及运动员训练水平等因素有关。
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体温升高幅度越大。
冬夏两季的大运动量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机体对温度的适
应能力及调节能力。
8.肾脏排泄途径。
答:肾小球–肾小囊–近球小管–髓袢–远球小管–集合管–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9.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生理特点,教学中注意什么?
答:运动技能的三个阶段分别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和自动化阶段。
一)泛化阶段:
生理特点;发生在学习技术初期。
外界刺激引起大脑皮质强烈兴奋而发生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分化抑制未建立,条件反射建立不稳定。
注意问题:强调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纠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正确示范,不强调动作细节。
二)分化阶段:
生理特点:发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
外界刺激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发展,条件反射建立渐稳定,动力定型初步建立,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进入
注意问题:强调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重点体会动作细节。
三)巩固和自动化阶段:
生理特点:发生在反复练习之后。
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建立巩固,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精确。
动力定型牢固建立。
注意问题:应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巩固动作技术
10.简述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1)最大摄氧量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
客观指标,(2)最大摄氧量是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3)最大摄氧量是选材的生理指标,(4)最大摄氧量是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1.试述运动过程中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答:极点的概念: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能力落后于运动器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机能障碍,特别是氧债不断积累,身体内酸性物质逐渐堆积,会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活动失调,使人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头晕胸闷,下肢沉重,动作迟缓,并伴有恶心等现象,这种运动生理反应现象称为“极点”。
第二次呼吸的概念:极点出现后,凭着意志和毅力再继续坚持运动,随着机能的调节及内脏器官机能的改善,氧供应增加,运动能力又将提高,极点出现的现象及症状就会逐渐消失,生理过程将出现新的平衡。
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第二次呼吸”。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是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极点出现的早晚,与各人的体质、训练水平等有直接的关系。
"极点"产生原因:是由于内脏器官的运动水平与肌肉活动的强度不相匹配,机体耗氧量骤增而供氧量暂时跟不上的矛盾所造成的。
内脏器官和运动系统活动的不协调,引起的氧气供需矛盾,是产生极点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呼吸产生原因:主要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于是出现第二次呼吸。
它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
2.试述肌纤维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答: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肌纤维按照收缩的特性可分为两种类型;慢肌纤维(ST)和快肌纤维(FT)。
也就是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
这两种肌纤维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包括肌肉收缩速度、收缩力量和耐力水平。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且大,但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小,但不易疲劳。
肌球蛋白重链是决定肌纤维收缩特性的主要因素,运动训练可造成肌球蛋白重链多种多样的改变,从而影响他们的速度或耐力。
阐述了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对肌纤维转型、肌纤维肥大、肌纤维增生的影响,及肌纤维特性改变的时相等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百分比在运动员能完成的运动强度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一组训练或者是间隔训练中能够重复完成的运动量,所期望获得的结果(如要不断增加肌肉力量/爆发力或者是不断提高的耐力)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