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神经系统检查

10.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目录
1.浅感觉功能检查
2.运动功能检查
2.1.肌力
2.2.肌张力
2.3.不自主运动
2.4.共济运动
3.神经反射检查
4. lasegue征检查
复习思考题
1.浅感觉功能检查
(一)浅感觉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前向受检者解释检查的目的与方法以取得充分合。

2.作检查过程中始终要求受检者闭目以避免主观或暗示作用。

3.注意左侧与右侧肢体对比以及近端肢体与远端肢体。

(二)检查内容与方法:痛觉检查、触觉检查。

(三)正常:对痛觉刺激能准确回答或手示,对轻触刺激反应灵敏。

(四)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1.痛觉:痛觉过敏:对微弱的痛觉刺激发生强烈的反应;痛觉减
退:对痛觉刺激回答模糊;痛觉消失:对痛觉刺激无反应;见于脊髓丘脑侧束病损。

2.触觉:触觉减退:对触觉刺激反应不灵敏;触觉消失:对触觉
刺激无反应;见于脊髓丘脑前束和后索病损
2.运动功能检查
2.1.肌力
1.概念:肌力是指主动运动时肌肉的最大收缩力。

2.检查方法:注意两侧比较,显著不等时有重要意义。

上肢肌
力检查,下肢肌力检查。

3.肌力分级:。

4.正常:正常人肌力5级,有较强的拮抗阻力的力量,双侧肢
体肌力相等.
5.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肌力减退或消失瘫痪。

类型:按程度
分为不完全瘫痪和完全瘫痪(完全瘫痪者肌力为0级不完全瘫痪者肌力为1~4级);按不同部位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和交叉瘫;
按性质分为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2.2.肌张力
1.概念:肌张力是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肌张力的实质
是一种牵张反射,即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产生的收缩反应。


查方法:上肢肌张力检查,下肢肌张力检查。

正常:在肢体放松的情况下,肌肉柔软,肢体被动运动时无阻力增加或
降低。

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肌张力降低,触摸肌肉松软,被动运动伸屈肢体时阻力降低,关节运动范围扩大,可表现为关节过伸,见于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灰质炎或小脑病变;肌张力
增高,触摸肌肉坚实,被动运动时伸屈肢体时阻力增加,见于椎体束或椎体外系损害。

2.3.不自主运动
1:概念: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随意肌不自主收缩所产生的无目的的异常动作,多为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2.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1)震颤:静止性震颤见于帕金森病;姿势性震颤
,手指细震颤:见于应用肾上腺素、甲亢和焦虑;扑翼样震颤:见于肝昏迷、尿毒症、慢性肺功能不全;动作性震颤
见于小脑疾患病变。

(2)手足搐搦
(3)舞蹈样运动:多见于儿童期脑风湿性病变。

2.4.共济运动:
1.概念:共济运动是指机体完成任一动作时所依赖的某组肌群协调一致的运动,其协调有赖于小脑、前庭神经、深感觉及锥体外系的共同参与。

2.检查方法: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

3.正常:指鼻动作准确、跟-膝-胫试验动作平衡准确。

4.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共济失调,动作协调发生障碍,表现为指鼻不准,跟-膝-胫试验动作不稳或失误,见于小脑病变或感觉性共济失调。

3.神经反射检查
(一)反射的概念:
1.通过反射弧完成。

2.浅反射为刺激皮肤、黏膜引起的反射,深反射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射。

反射弧中任一环节病变都可使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以上部位有病变,则会使一些反射活动失去抑制而出现反射亢进。

3.病理反射为锥体束受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踝及趾背伸等异常反射。

(二)检查注意事项:检查前患者肢体自然放置、放松;腱反射的强度与叩击力量有关,因此叩击力量应适中;患者因紧张影响腱反射检查时可以嘱其同时用力收缩其他肌肉以转移注意力。

(三)反射检查:
1.浅反射检查:
(1)检查方法与正常表现:角膜反射检查,腹壁反射检查。

(2)浅反射消失的临床意义: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见于深昏
迷。

腹壁反射上、中或下部反射消失见于各相应脊髓节段病损(t7~8,9~10,10~11),双侧反射消失见于昏迷、急腹症,一侧反射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受损,肥胖、老年及经产妇因腹壁过于松弛腹壁反射也可减弱或消失。

2.深反射检查:检查方法与正常表现:1)肱二头肌反射检查。

2)肱三头肌反射检查。

3)膝键反射检查。

4)跟腱反射检查。

异常表现及临床表现:减弱或消失多为器质性病变,见于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变可见于骨、关节病和肌营养不良,亢进为中枢性瘫痪的重要体征
3.病理反射检查:
(1)检查方法与正常表现:babinski 征检查,
Oppenheim征检查。

(2)异常表现:babinski 征阳性,oppenheim征阳性。

(3)临床意义:阳性见于锥体束受损,或休克、昏迷和麻醉,其babinski 征检查是锥体束受损最重要的特征性反射
4.脑膜刺激征检查:(1)检查方法与正常表现:颈部阻力检查
,kernig征检查,brudzinski征检查,(2)
异常表现:颈部阻力阳性, kernig征阳性, brudzinski征阳性。

(3)临床意义: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隙出血、颅内压增高
4. lasegue征检查
1.查方法:
2.正常:下肢可抬高70°以上.
3.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下肢抬高不到30°即出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为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等。

复习思考题
1.如何测定患者的痛觉与触觉?解释痛觉与触觉改变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2.如何测试和判断患者的肌力与肌张力?
3.解释肌张力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4.解释肌力减退或消失的临床意义。

5.何谓不自主运动?临床表现如何?解释其临床意义。

6.何谓深反射、浅反射和病理反射?各包括哪些检查项目?阴性与阳性检查结果的表现如何?
7.解释角膜反射消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8.解释深反射减弱、消失或增强的临床意义。

9.解释病理反射阳性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0.脑膜剌激征的检查项目有哪些?阳性反应的表现如何?解释阳性反应的临床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