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条文解析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提出养生的原则。
对外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人本身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虚邪贼风,是外界的治病因素,因时因地而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是内伤致病的因素,因人而别。
因此,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2.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提出养生法则:一法于阴阳,即养生应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二是和于术数,即恰当运用养生方法锻炼身体;三食饮有节制;四是起居作息有规律;五劳作不违背常度。
只有掌握了养生之道,保持形神和谐协调,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3.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
于生长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是综合前文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得出的结论。
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属阳,故养生养长;秋冬属阴,故养收养藏。
观点:1.马莳、高世轼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2.王冰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以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3.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4.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
于本。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
事物之所以能在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并指出阴阳两方,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
5.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
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已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经文旨在阐明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运用。
强调四诊合参和辨别病证阴阳属性的重要性。
6.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药物饮食的五味也分阴阳。
辛走气而性散,甘走脾而灌溉四旁,所以辛甘为阳而有走散作用。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所以酸苦为阴而有涌泄作用。
7.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
以生长化收藏。
气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为升降出入。
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无不赖之以变化。
升降出入运动是所有形体器官的共性。
8.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DUO度以为常也。
水液代谢的过程,成为后世论述有关津液代谢理论的依据。
文中说明脾、胃、肺、膀胱都参与了水液代谢,而其中肺的宣发通调水道的作用尤显重要。
肺在水液代谢中“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论述,成为后世“肺为水之上源”理论的导源。
如果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
可导致水液停留的水肿病证,在治疗上应用“提壶揭盖法”,以宣肺发越水气、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水,既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脾在水液代谢中起到运化、转输的作用,说明脾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如果脾气升清作用减退,使水湿不能上归于肺,停聚于体内而成水肿,因而可应用培土制水法治疗。
9.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邪气伤人,同类相聚,故风为阳邪而易伤上、伤阳、伤胃,湿为阴邪而易伤下、伤阴、伤脾。
10.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观。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的观点,为后世治疗学中多种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治疗耳目失聪的益气升提法,治疗表证的宣肺发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