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复习

考古学复习

就公众而言:怎样看待考古与盗墓放在同一平台讨论的现象?考古的科学性和与盗墓的违法性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考古与盗墓的论题,0 这在业内看来是根本不值得讨论的问题。

然而,这场激辩的发生,也给考古业内带来不小的震动和反思。

考古学者高蒙洪指出,公众对考古学有三大误解:1、不知啥是考古;2、认为考古就是盗墓;3、搞考古的都是文物收藏家。

许宏认为,这是因为考古学与社会的沟通上存在着缺乏透明度、信息不对称、语言不易懂等问题,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心态不开放。

所谓公众考古,不是专家学者抱着“施舍”的心态做单向度的“指教”和灌输,而是与公众进行平等地对话。

徐坚首先强调,考古学不等同于考古发现,,更不等同于宝藏发现。

大多数考古学工作本质上就是对垃圾遗存的研究。

其次,考古学是基于田野的思辨和构建之学,而不是技术性工作。

最后,将考古学界定为理论和方法完备的学科并不是鼓励学者重回书斋,考古学从来都是社会教育和改造的利器。

如果有一天,中国考古工作者不再将灿烂的出土文物作为吸引公众眼球的手段,不再片面追求重大发现,而同样关注寻常遗迹蕴含的重大问题,不再将发掘当成自身工作的全部或者光辉的句号,也不再将考古学研究当成少数人的智力游戏,而是勇于表达专业的思辨能力,,考古学被再度污名的几率会显著降低。

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依据的是大量的理论指导。

归根到底,理论提供了解释考古学证据的方法,并使得描述、解读和认识过去成为可能。

考古学的上限:原则上说始于人类的诞生,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存距今约300万年。

但事实上还需要远远超出这一时间范围。

下限:1950年以前,有人以文字的发明作为考古学研究的下限年代。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无法在世界范围内确定统一的下限年代。

英国诺曼人入侵(1066),法加洛林王朝覆灭(987),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日本考古学明治维新(1868)。

夏鼐认为中国考古学的下限年代为明朝灭亡的1644年,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延伸到了清代。

考古学研究的时空范围,原则上是全球各地,但由于只限于古代人类曾经居住或者活动过的地方。

但沧海桑田,也未必没有。

路易斯·宾福德:美国考古学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考古学的领军人物。

他认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考古学应该从文化史编年转向利用科学方法,以阐释文化以及遗址的形成过程为目标。

宾福德的民族考古学超越了以默证方式进行的以今证古,推己及人的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考古学,开启了中程理论基础之上的类比研究的先河,被称为新考古学的民族考古学。

《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考古新思维》。

罗伯特·沙雷尔美国考古学家,《发现我们的过去:考古学》一书中把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揭示过去存在的形式,即对复原的物质遗址进行描述和分类,这种对形式的分析有助于考古学勾勒出古代社会遗存的时空分布;第二是确定功能,即通过对复原的遗址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它们反映的古人行为:第三是了解文化的过程,即通过研究古代文化遗存说明它们如何以及为何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第四是试图从考古遗存中获取有意义的解释,考古学的终极魅力就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戈登·柴尔德:英国考古学家,先后提出“新石器革命”(食物生产的革命)和“城市革命”概念,为日后农耕、家畜饲养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被公认为20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史前考古学家。

《欧洲文明的黎明》、《远古时代的东方》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安特生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

后到甘肃、青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遗址近50处。

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他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最终还是回归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

《中国远古之文化》、《中国史前史研究》考古学基本概念: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

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分离的、形状一般较小且可移动的各类物品。

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类、装饰及艺术品类和特殊功能用具类。

遗迹: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连为一体、不可移动的各类固定设施或迹象。

其中既有古人刻意营建的,如房屋、墓葬等,也有人类随意或无意识造成并遗留下来的手印、足迹等。

灰坑:对一时无法准确判断功能或用途、且填充堆积多因富含腐殖质而呈灰色的地下类遗迹的总称。

遗址:指各类遗物、遗迹以及相关自然遗存的集合体,并拥有连续分布的空间范围,属原生理藏范畴。

考古学文化:指用以表示考古遗迹中、尤其是史前考古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物质遗存共同体。

考古学基本特征:物质性、广泛性、破碎性、复杂性、偶然性。

考古遗存的认知特点:厚积薄发的滞后性、因果关系的模糊性、重复验证的科学性、多维视野的开拓性、历史研究的长时性。

考古学的性质与地位:具有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属性和历史阐释的人文科学属性。

从整体而言,考古学是一门极富活力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便从属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学科。

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属性:基础研究,是指明显具有提取各种历史信息、把实物遗存转化为实物资料的考古学研究。

因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与许多自然科学一样,具有显著的物质属性,所以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及其技术明显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和特点。

历史阐释的人文科学属性:考古学的最终研究目标是古代人类历史,无论是文字发明以前的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实物遗存都存在其不可取代的科学价值。

其最终研究目标又决定了考古学在历史阐释层面的人文科学属性。

考古学与历史学:历史学在传统意义上一般是指以文献记录来研究人类历史的学问。

由于研究目标的重叠性以及由已知到未来的认知规律,历史学与考古学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口碑传说,还是当时直接记载的文献资料,对于考古调查、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尤其是历史古学研究,能较大程度克服实物资料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但文献资料也具有局限性:一则文献资料记载的历史范畴非常有限;二则往往以官僚政治制度史为核心;三则受作者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更何况文献资料无法涉及史前历史,也甚少涉及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的具体内容。

因此,历史学与考古学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但无法相互取代。

我们不能用广义的历史学来掩盖两这之间的差异,应认识到考古学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补史、证史范畴。

考古学与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两者为互补关系。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科,基本等同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

民族志是民主学的分支学科,其内容保留着一些较为原始的技术方法,而且能够直接把物质文化现象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精神文明内容联系起来,被视为“社会的化石”,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必要参考和借鉴,弥补实物资料不足。

但民族志本身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诸如只能揭示同一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片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明显有别于古文明地区的史前时代;可以出现原始习俗与现代要素结合的文化现象。

考古学与文物学:文物学是研究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的,包括近现代史上的革命文物在内。

文物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性质非常相近,只是研究方法、时间范围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对于实物遗存,文物学侧重于传世品的研究,而不是考古学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但考古学发西现及其及研究成果是文物学研究值得借鉴的重要材料;考古学类型学方法也适用于文物学研究,而文物学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对于考古学、尤其是历史考古学研究也具重要借鉴意义。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科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的科学。

博物馆的种类很多,其中历史博物馆与遗址博物馆与考古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考古发现与研究可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提供大量具体而有形的实物资料,考古学研究中的分期断代也是博物馆藏品按时代进行陈列的主要依据之一。

有时考古发现的保存完好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遗址,还为博物馆的建立奠定基础。

而博物馆则为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提供了陈列和展览的场所。

丹麦学者汤姆森的“三期说”:是指以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为标准,把人类史前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自此,三期论作为史前考古研究的一种年代学方法被正式确立。

三期论确立了一个原则,即通过史前遗物的研究和分类,可以提出一个编年序列,进而探讨各时期的问题。

1843,汤学生沃尔赛发表《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使“三期说”理论成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客观而言,“三期说”理论的提出,无疑是幼稚的古物学向成熟的考古学迈出的第一步。

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其研究的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

类型学系统化,《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方法论——器物类型学》、《青铜时代年代问题》。

中国考古学简史:一.古器物学,即金石学(1092~):兴起背景:1.社会背景:魏晋南朝门阀士族的兴盛,致使学术上极端压抑个性。

唐宋时期,士族衰落,科举制兴起,学术风气为之转向,总趋势是扩大范围、追求真理,寻找新证据。

2.经学之新趋向3.史学之新趋向4.艺术与谱录之学发达5.学术基础与技术优势(《三礼图》之总结工作;古文字学之总结工作;拓墨术之发达;模刻法帖之发达)态度与获取方法:多来于收藏、盗墓著录与研究:刘敞《先秦古器物图碑》一卷(1063年),失传;李公麟《考古图》五卷,失传;吕大临《考古图》十卷(1092年);黄伯思《宣和图说》与《宣和博古图录》成就与局限:考史补史、比附经传二.科学考古学(1920~):代表人物有葛利普、安特生、步达生、魏敦瑞等。

安特生使用的基本方法:收集田野资料;自然科学家的合作;地层学;标准化石的使用。

其负面影响:使用标准化石断代;进行历史的比较。

(还有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和苏秉琦的贡献)三.新中国考古学(1949~):呈现出两种新变化:第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成为指导考古学解释的主要理论;第二种,是考古学无论在机构设置、经费来源和意识形态方面都变成国家控制的一个单位。

进行了年代与谱系研究、区系类型研究、呈现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主要成就:1.以及基本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框架 2.已经提出或正在探索一系列重大考古学问题,诸如城市革命、古城古国、早期文明的发展道路及特征等3.正在广泛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4.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正呈方兴未艾之势。

新考古学是1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及欧洲的考古学新流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路易斯•宾福德和英国的戴维•克拉克等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