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易错警示(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
(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
2.K值与K/2值的应用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
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
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
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
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
一、选择题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是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
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B.图中乙曲线上,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震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而死亡个体会导致结果偏大,C错误;D.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是不同的,D错误。
2.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B.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不再变化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D.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曲线为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A、据图分析,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A正确;B、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B错误;C、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如减少资源和空间等,C正确;D、b点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D正确。
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田鼠种群数量在b~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答案】B【解析】A、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在O~a范围内,种群数量减小、在ab范围内,种群数量增大,在bd范围内种群数量减小,故O~d期间种群数量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B、b~d 之间R值先大于1后等于1,最后小于1,因此田鼠种群数量在b~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C、在c点和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且该田鼠种群的增长并不是“J”型增长,C错误;D、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
4.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可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得到准确的种群密度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答案】D【解析】A、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C、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并经计算得出的数据不是准确的种群密度,C错误;D、由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第1~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答案】D【解析】第1~5年间,λ值是大于1的且较为稳定,因此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第5~10年间λ值在逐渐减小,但是仍然是大于1的,因此种群仍然处于增长阶段。
第10~20年间λ值是小于1的,种群的数量在减小。
第20~30年间λ值为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6.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B.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答案】D【解析】t4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防止害虫,A错误;t1~t2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t1时甲、乙种群密度最小,t3时甲种群密度最大,t5时乙种群密度最大,C错误;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D正确。
7.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B.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对应图2中曲线Y上的C点C.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答案】D【解析】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种群的λ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增长,而图2中的曲线X表示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因此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A正确;图1中第10年λ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相等,而图2中Y曲线表示“S”型增长曲线,C点已达到K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即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也相等,并且C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发生变化,B正确;图2中B点时位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图1中,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D错误。
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为种间捕食关系,乙是捕食者B.图中A点时,甲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C.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图中B、D点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D【解析】A、据图分析可知,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正确;B、图中A点时,甲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B 正确;C、据图分析,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在C点属于增长型,C正确;D、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时甲种群减少速率最快,D错误。
9.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答案】B【解析】由图看出,该地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项正确。
a~b段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B项错误。
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项正确。
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10.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