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代动力学总结
游离型药物
有药理活性
可逆平衡
结合型药物
无药理活性
结合型药物的特点: 1、无药理活性; 2、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3、不能被肝代谢; 4、不能被肾排泄; 5、药物之间可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力 强的药物可置换出结合力弱的药物。
结合率大于0.9,表示高度结合; 结合率低于0.2,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低。
脂溶性药物
血
脑
小分子药物
屏
障
非解离型药物
药物转运一般以被动扩散为主 通透性主要取决于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
下列情况血脑屏障通透性可以增加:
急性高血压、静脉注射高渗溶液、炎症
颅内感染应选择脂溶性高的药物: 三代
头孢、磺胺嘧啶
胎盘屏障 ?胎儿与母体循环系统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
屏障(Placental barriers )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用药 部位
吸收
血液循环
分布
结合型 游离型
组织
代谢
排泄
肝脏等
肾脏等
一、吸 收
概念: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 ? 给药途径 ? 剂型 ? 吸收部位的血流量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除血管内给药外,大多数药物经被动 转运跨膜吸收。 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 1、脂溶性 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2、解离度 非解离药物易吸收。 (酸性药物中毒时,用碳酸氢钠洗胃,苯巴 比妥) 3、分子量 分子量小的易吸收。
对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布容积小、消除 慢或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在临床应注意进行调 整剂量
华法林、甲苯磺丁脲、阿司匹林、吲哚美辛、 甲氨蝶呤、保泰松、硫喷妥钠等
2.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血管壁与神 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 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 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 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水溶性药物 大分子药物 解离型药物
Ⅱ相反应:为结合反应,药物分子中暴露的极性基团与体内 的葡萄糖醛酸、乙酰基、甘氨酸、硫酸等结合,生成易溶于 水的代谢物,以利迅速排除体外。
( 二)代谢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代谢的部位:
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在肝脏; 肝外组织如胃肠道、肾、肺、皮肤、脑、肾上 腺、卵巢等也能代谢某些药物;
第二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第一节 概 述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 是以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人体内药物量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即研究某一时间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浓度)。
临床应用: 根据测定出的药动学参数设计与调整给药方案(给药 剂量、给药速度、间隔时间); 生物等效性与生物利用度; 疾病及特殊人群对药物体内的过程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
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2 、剂型
吸收速度:颗粒剂 >胶囊剂>片剂
3 、药物相互作用
口服氢氧化铝凝胶,使地美环素的吸收减少。
2)机体方面:
1.胃肠道pH 值 (影响解离度)
弱酸性药物在胃易吸收,弱碱性药物在小肠易吸收
2.胃排空速率 和肠蠕动
胃排空或肠蠕动快时药物吸收减少
3. 胃内容物
一般情况,胃肠中的食物可减少药物的吸收
管、直肠下静脉吸收进入直肠下静脉) ?但药物如进入直肠上静脉则进入门静脉而
不能避开首关效应。(直肠栓剂正确的给 药应塞入肛门2 厘米左右)
缺点:吸收面积小、肠腔液体少 、PH8.0 左右;
二、分 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各脏器和组织的转 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药物分布不仅与药物效应有关,而且与药物毒疗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氨基糖苷类浓集于肾小管,是造成肾毒性 的原因之一。
孕妇服药应非常慎重
3、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肝、脑、肾、肺等高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快而 且含量较多
皮肤、肌肉、关节腔、前列腺等低血流量器官, 药物分布慢且含量较少
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也影响药物的分布,一般 认为分子量200 ~800 之间的药物容易透过血管微孔。
三、代谢
定义: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的变化。也可 称为生物转化。
(二)给药途径
?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气雾→腹腔注射→吸入→舌下→ 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消化道内吸收
吸 收 途 径
非消化道内吸收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皮肤黏膜 肌注或皮下 鼻黏膜、支气管、肺泡
1、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在胃肠道,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 )药物方面: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被代谢后: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②也可能从原来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性 的代谢物(环磷酰胺); ③有时生成不同活性的代谢物; ④甚至有时可能生成有毒物质; 代谢过程并不等于解毒过程
(一)药物代谢的方式
分2 个时相进行: 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主要由肝微粒体混合功 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 以及存在于细胞浆、线粒体、血 浆、肠道菌丛中的非微粒体酶催化。
4. 首关效应:
口服时药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门静脉,入肝后某些药 物大部分被肝脏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如硝酸甘油,首过灭活约95% 。
2 、舌下给药
优点: ? 舌下血流丰富、吸收快; ? 可经舌下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首关效应。
缺点:吸收面积小,给药量有限;
硝酸酯类药物
3 、直肠给药
优点: ?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部分药物可避开肝脏的首关效应(通过肛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 、血浆蛋白结合率 2 、细胞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3 、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4、体液的PH 和药物解离度
1.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常以结合药物的浓度 与总浓度比值表示,称为血浆蛋白结合率。
①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②碱性药物主要与α1 酸性糖蛋白或脂蛋白结合; ③许多内源性物质及维生素等主要与球蛋白结合
注意:
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药物结合达饱和时, 再增加给药量,血药浓度骤增 两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的同一结合部位可使蛋白结合 率低的药物在血浆中的游离浓度显著增加,产生毒性 反应。(华法林99%+ 保泰松98% ,导致出血) 当血浆蛋白过少(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尿毒症)时, 可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容易发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