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讲课)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讲课)
25-(OH)D3在佝偻病早期明显降低,经维生素D治疗后, 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可作为确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预后观察的较好 指标
早期诊断—尿脱氧吡啶啉/肌酐检测
脱氧吡啶啉是骨胶原的分解产物,仅存在于骨的Ⅰ型胶原中, 在骨吸收过程中,尿脱氧吡啶啉释放到血液中,直接以原形排 泄到尿中,尿脱氧吡啶啉90%以上来自骨骼,不受食物成分的影 响,其排泄受破骨细胞活力影响,为骨吸收的特异性指标,为 去除尿浓缩稀释对尿脱氧吡啶啉的影响,通常用尿脱氧吡啶啉/ 肌酐表示
佝偻病早期有骨吸收增加,可引起尿脱氧吡啶啉升高,检测方 法简便,无创伤,患儿易于接受,可以应用于佝偻病的普查
早期诊断—尿羟脯氨酸/肌酐检测
羟脯氨酸是人体胶原蛋白的主要成分,是反映胶原代谢的骨生化指标 佝偻病患儿骨溶解加强,胶原降解,可释放羟脯氨酸,从而使血、尿中
的羟脯氨酸排出增多 但尿中羟脯氨酸有50%来自骨,亦有皮肤、补体等来源,故尿羟脯氨酸基
❉注意:由于早期症状无特异性,须结合发病年龄、 季节、病史做出综合判断。
早期诊断—血钙、磷
较为传统 早期血钙、磷水平变化不大 对佝偻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
早期诊断— 碱性磷酸酶(ALP)
ALP由成骨细胞分泌,是反映骨钙代谢障碍的重要 生化指标
佝偻病早期,软骨钙化障碍,成骨细胞代偿性增 生,功能活跃,合成ALP增多
鉴别诊断
低磷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又称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与维生素D代谢无关,是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多认为本病是由肠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对磷吸收转运原 发性缺隐所致
多在1~2岁发病 主要特点为重症佝偻病,骨痛,生长缓慢,低血磷,
高尿磷 用一般剂量维生素D治疗无效
鉴别诊断
肾小管酸中毒性佝偻病
临床表现
❉恢复期:
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 Ca、P渐恢复正常;AKP1-2月后恢复正常 X线2-3周后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钙化带致密
增厚,骨密度渐正常
临床表现
❉后遗症期:
>2岁多见,无临床症状 血生化正常 X线无活动性改变 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佝偻病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 骨骼X线改变做出诊断。
但是ALP除来源于骨骼外,还可来自肝、胆、肠、 肾和肺等多种组织器官,其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特异性不强
早期诊断—骨碱性磷酸酶(BALP)
BALP由成骨细胞合成,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 是反映骨生长障碍最特异、最敏感的指标
佝偻病早期,软骨钙化障碍,成骨细胞代偿性增 生,功能活跃,合成BALP增多,且随着病情进展 不断上升,升高程度与佝偻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X线:出现典型改变
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骨骺 软骨盘增宽;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 形或青枝骨折。
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他改变更显著。
方颅
漏斗胸
鸡胸
佝 偻 病 手 镯
佝偻病脚镯
O型腿
X型腿
圆 背
X线长骨片
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 毛刷样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
本能反映骨吸收和骨转换的程度,但不特异 尿羟脯氨酸/肌酐与血清25-(OH)D3呈负相关,与ALP呈正相关,其灵敏度
低于25-(OH)D3,但高于ALP及腕部X线检测 取样方法简便安全,无创伤,患儿易于接受,可以应用于佝偻病的筛查
早期诊断—骨矿含量及骨密度
骨密度为单位面积的骨矿物含量,主要反映人体长期的钙营养状况, 骨代谢的过程往往能反映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活动及骨基质、骨矿 物含量的变化,因此骨质的测量直接反映钙的营养状况
可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加用柠檬酸钾(枸橼酸钾)、柠檬酸钠合 剂以纠正酸中毒。继发性范可尼氏综合征则治疗原发病
鉴别诊断
胱氨酸性佝偻病 又称胱氨酸累积症。临床表现及生化检 查似范可尼氏综合征。角膜、肝、肾、 脾、淋巴结和骨髓内有胱氨酸沉着
鉴别诊断
脑眼肾综合征:
智力与发育障碍,白内障、代谢性酸中毒、蛋 白尿、有肌酸尿、氨基酸尿、腱反射消失或减 弱、肌力减退、尖叫及佝偻病表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概念
❉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所 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 它以钙磷代谢失常和骨样 组织钙化不良为特征,严 重者发生骨骼畸形
❉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维生素D来源及转化
7--脱氢胆固醇(人、动物皮肤) 紫外线
麦角固醇(植物)
预防—措施
孕妇应多晒太阳、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 白质等营养物质。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IU/日
新生儿提倡母乳喂养;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 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 800IU/d,3个月后改预防剂量
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IU/d,直至2岁 生后2-3周可让婴儿坚持户外活动,夏季阳光充足,户外
X线检查是诊断佝偻病的重要手段,但佝偻病早期常常无X 线改变,只有当骨矿含量下降达30%-50%时,才出现改变, 此时患儿多属于佝偻病的激期或后期,因此对佝偻病的早 期诊断意义不大
X线检测对身体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使许多家长有所顾忌
早期诊断—超声检查
佝偻病早期主要是干骺端软骨发育异常,骺软骨主要成分 是透明软骨,基质中75%是水分,声阻抗小,透声好,使 软骨呈现低回声。
鉴别诊断
肝性佝偻病
慢性肝病时胆汁分泌减少,肝功能差,维生素 D在肝脏不能转化为25-(OH)D,因此1,25(OH)D生成减少,引起佝偻病
除佝偻病体征外,有肝病史及症状 用一般治疗量的维生素D无效
鉴别诊断
抗癫痫药物性佝偻病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可激活肝脏一些酶, 加速25-(OH)D分解,使1,25-(OH)D生成不足 为非1,25-(OH)D缺乏性佝偻病,与维生素D代谢 无关
肌注法:当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 量肌注维生素D 20万~30万IU一次,3个月后口服预防 量。注射前需服用钙剂3天,注射后仍服用钙剂30天
治疗—常见制剂简介
维生素AD滴剂:(维生素A能促进骨骼和牙齿的生
❉疾病影响
病因
胃肠Βιβλιοθήκη 疾影响维生素D吸收病
肝
肾 疾
维生素D羟化障碍
病
部
分 药
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
物
病因
日光照射不足 内源性Vit D3下降
食物摄入不足 外源性Vit D3下降
食物中钙磷含量 过低或比例不当
疾病及药物影响
维生素需要量增加
骨样组织 钙化障碍
佝偻病的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
肠钙磷吸收减少
血钙
• 骨X射线检查可见骨普遍脱钙,骨骺端呈典型的佝偻病改变。血钙 虽低,但很少见手足搐搦症,因酸中毒及低蛋白血症使离子钙维 持一定水平。
• 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无效。
鉴别诊断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有家族史。为肾小管1-羟化 酶缺陷。 发病多在1岁以内,可有肌乏力,抽搐,发病缓者可在 成人期出现。 除佝偻病改变外,血清 25-(OH)D正常,甲状旁腺素 (PTH)增高,尿磷增高,有氨基酸尿。 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反应好,用药后佝偻病可修复, 但要终身用药。
X线:正常或临时钙化带稍模糊。 生化:血Ca正常或稍低、P降低, AKP正常或稍高。 维生
素D3下降,PTH升高。
临床表现
❉激期: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
临床表现
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大,闭合延迟;出牙晚 胸部: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郝氏沟 四肢:脚手镯、O形腿、X形腿 肌肉改变及其他:全身肌肉松弛、蛙腹,重症脑发育受累
胆骨化醇 (内源性维生素D3 )
Vit D结合蛋白
肝
25-羟化酶
麦角骨化醇 (外源性维生素D3)
(活性不强) 25-羟胆骨化醇[25-(OH)D3]
肾
1- α球蛋白
1-α羟化酶
(活性很强) 1,25-二羟胆骨化醇[1,25(OH)2D3] 靶器官(肠、骨、肾)
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
❉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
1,25-(OH) 2D3
❉日光照射不足
病因
病因
❉
维生素D摄入不足
Vit D < 40 IU/L (4-100)
Vit D 3- 40 IU/L
病因
❉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
1岁 5月龄
出生
50cm
65cm
75cm
2岁 85cm
病因
❉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
母乳 牛乳
钙磷比例 2:1 1.2 :1
钙吸收率 高 低
甲状旁腺代偿
尿磷排出
增加
不足
旧骨脱钙 骨钙不能游离
骨样组织堆积
血磷
血钙正常或 血钙
佝偻病
钙磷乘积<40
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
病理
骨的正常生长包括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 佝偻病❉骨样组织堆积
❉骨皮质由不坚硬的骨样组织所代替
临床表现
❉初期 多见于3-6个月以内的婴儿
表现:主要是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多汗、易激惹、 夜啼、睡眠不安,常伴枕秃;无骨骼病变。
并非一个佝偻病的诊断均要用到以上方法 临床中,应根据经济、实用、可推广、简单、准
确等原则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
肾性佝偻病
• 由于先天或后天性肾疾患引起肾功能不全,出现继发性1-羟化酶 缺乏,导致1,25-(OH)D生成减少而发病。
• 由于血磷高,血钙低,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出现佝偻病、 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及肾软组织钙化,多伴有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