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吉林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浅析吉林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浅析吉林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摘要:非正规金融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直接融资。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农村经济日益活跃,农民对贷款的需求也在增加。

但由于受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范围和额度的限制,很多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促使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快速发展。

规范吉林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问题;对策
一、吉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基本情况
第一,非正规金融活动活跃。

吉林省虽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村经营方式却具有明显的传统化特点,乡村农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高。

这导致农户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弱,往往需要金融支持。

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人、合适的抵押物等原因,农户往往被正规金融拒之门外,只能转而求助非正规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监测数据表明,吉林省农村地区民间融资普遍比较活跃,有的地区融资的发生比例高达80%。

据中国人民银行估算,2006年至2008年3月,吉林省民间金融累计规模为2185亿元,存量资本规模为1000亿元。

第二,融资的用途广泛。

吉林省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的资金除用于生产经营外,还用于款项大一些的消费支出。

例如,建房、婚嫁、为子女上大学筹措学费、出国劳务费用、大额医疗费用、转包他人耕地费用,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人在农闲时因为赌博欠债而去高息借款。

第三,组织形式以民间直接借贷、银背、集资、农资赊购赊销等初级形态为主。

遇事找熟人的观念使民间直接借贷这种最原始的金融形式成为吉林省农户在民间融资时的首选。

由此,民间直接借贷也成为了吉林省农村最普遍、活动最频繁的非正规金融形式。

近几年,农户及经营者赊购赊销农用生产资料的变相借贷行为在吉林省农村广泛出现。

在规模较大的种养殖户中,这种情况尤为普遍。

银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吉林省银背的组织人员多为社会闲散人员、某些手握权力的公职人员及二者的组合。

他们或通过非正规渠道,以高于银行的存款利息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或利用手中的权力及关系,以低利息从银行取得贷款。

融得资金后,再以较高的利息转贷给他人,赚取非法的暴利。

吉林省农村集资行为多发生在中小企业,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向其职工筹募生产性资金。

由于吉林省农村私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故此类融资规模不大。

此外,还存在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组织形式。

由于它们开设时间较晚,其在吉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中只占有较小的份额。

第四,利率差异较大。

农村普通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融资时发生的民间借贷大致有3种情况:第一,互助性的无息或低息借款。

此类借款主要是资金富裕户借给亲戚、朋友或出于扶持目的而发生的小额借贷。

第二,高息借款。

此类借款主要是一些资金富裕户为谋取高利息而发生的借贷行为,这类借款的年利率在8%—20%,少数特殊用途的借款利率高达25%—30%。

有的地方则是按月计息,且是利滚利。

第三,一些经济组织内部调剂。

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协会)为了扶持组织成员的生产经营,由合作组织出面筹措,在本组织内进行资金协调。

还有集体、企业和个人之间,以职工集资、合股等形式进行互助,此类借款的利率基本上和金融机构执行的贷款利率水平相一致,这类借贷在民间借贷中所占比例很小。

二、吉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
农村非正规金融虽然在弥补正规金融不足和促进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内在缺陷的存在,使得它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规模较小、形式单一。

在浙江省和江苏省等国内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非正规金融有着悠久历史,并成为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日趋庞大,形式多样化,由低级化向高级化纵深发展,出现了民营金融机构和民间信用担保机构。

与这些地区相比,吉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较小、形式单一。

第二,部分融资用于非生产性资金缺口上。

在吉林省,由于农户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弱,加之彩礼等地方民俗陋习的长期存在,使得吉林省部分农户从非正规金融融到的资金用于非生产性资金缺口上,如婚礼丧俗费用的支付,建房、子女上学升学费用、出国劳务费用、大额医疗费用、偿还赌债等。

这无疑加大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使部分贫困农户陷入越穷越借、越借越穷的窘境。

第三,部分地区形成了正规金融资金“体外循环”的局面。

受非正规金融高息揽储的影响,部分人员利用自身较好的贷款条件,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低息贷款,再将其以高息贷出,以银背的身份充当了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双重角色。

银行和农信社的大量资金转入非正规金融,获利者的示范效应使越来越多的银行资金非银行化,形成了正规金融资金“体外循环”的局面。

这一现象在白山、通化地区比较明显。

据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吉林省农村民间金融中来自正规金融的贷款占比高达58.5%。

第四,很多农民成为诈骗性非法融资活动的受害者。

由于一些农民不了解现行法律法规,在夸大的宣传和高比例利息回报的诱惑下,贪图眼前利益,最终成为一些诈骗性非法融资活动的受害者。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海天案、吉林赛诺斯案、万里大造林案等非法融资案件中,受害者主要来自东北三省。

三、规范吉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强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自身建设,改善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一直是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中坚力量,这在吉林省尤为如此。

要给予农村信用社财政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其摆脱困境,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

同时,农村信用社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改善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应该根据本地特色,根据本地农村信贷需求状况,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限额,扩大信贷范围。

同时,增加贷款种类,创新品种,满足农户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需要,更好地为农业结构调整服务。

第二,关注吉林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吉林省是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6省(区)试点之一。

目前,吉林省已拥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它们的成立给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

第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非正规金融纳入法律监控范围。

由于没有合法的地位,非正规金融一直处于法律边缘,存在一定的制度风险。

为此,应尽快出台《吉林省非正规金融管理办法》,并报请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对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业务范围、财务制度、市场准入与破产清算等制定明确的法律依据,将隐藏于地下的非正规融资活动纳入法律监控范围。

对于具有诈骗性质的非法金融活动,必须严厉打击,坚决取缔,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民事、刑事责任,以净化金融环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第四,加快利率改革。

央行应加快存贷款利率改革步伐,实行存贷款利率浮动机制,增强正规金融利率的市场适应能力。

建议央行选取吉林省农村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允许农信社等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根据吉林省民间金融利率现状上浮存款利率,并确定较大范围的贷款利率浮动空间,以信用或联保信用为贷款的主要担保,提高小额信贷的额度。

第五,积极倡导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倡导农村婚事新办,丧事从简,杜绝封建迷信活动,严禁赌博行为,减少农民对非生产性资金的需求,同时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产,把有限的资金用好。

参考文献:
[1] 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2] 王震.吉林省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形式与运作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09.
[3] 王晓文.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形式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04).
[4] 徐传谌、刘振强.非正规金融与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J].税务与经济,2005,(02).
[5] 郭艳云.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及其规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