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在声乐艺术上的综合反映。
由于不同的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历史背景 ,与西欧的声乐艺术在结构形态以及审美习惯上有着质的差异 ,这种差异决定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尽管这种演唱并不尽善尽美 ,也尚无系统理论 ,但这并不影响它成其为中国独立的声乐学派。
因为 ,这是我们民族自己“心上的歌”,代表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审美心态。
忽视了民族审美心理相吻合的艺术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所独具的鲜明个性特征 ,就没有了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了 ,也不可能对中国民族声乐做出全面和科学地认识。
①稽康《声无哀乐论》②《乐记》③《论语八》④《荀慧主演剧散论》⑤《闲情偶寄》⑥《文心雕龙》⑦王骥德《方诸馆曲律》1897 年 ,美国依阿华大学从耶鲁大学引进一位31 岁的博士———被后人称为“音乐心理学之父”的卡尔爱弥尔西肖尔 ( Carl Emil Seashore) 。
在西肖尔领导下 ,该校心理实验室成为实验音乐心理学的发祥地。
100 年来 ,音乐心理学已成为西方高校中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治疗学等专业的核心学科。
在我国 ,它又是一切同音乐与人发生联系的学术领域亟待了解和建设的新学科。
20 世纪末 ,梳理、评述这个学科的历程及现状 ,对其发展的问题和前景略做判断 ,是这门学科在我国初建时期的必要工作。
不同心理学派与音乐心理研究范畴的发展轨迹科学研究中 ,心理学受不同学派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左右可谓最甚。
所谓“用 1 个问题问 10 位物理学家 ,其答案为 1 ;问 10 位心理学家 ,其答案为 10”正说破这个道理。
西方百年音乐心理学发展史的读透点也在于此。
对 20 世纪音乐心理学发展的阐释 ,只有与其所持的理论观点和相联系 ,才能把握其范畴的性质和概括范围。
一、构造主义与音乐心理声学1879 年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与哲学分离成立独立科学。
心理学家产生的基础 ,是欧洲科学主义时代精神笼罩下的机械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 ,以及德国的感觉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
视世界乃至人为可肢解的机器的哲学观和科学发展中形成的解剖与测量技术 ,激励着冯特的科学心理学在创建初始把“笼统”的整体心理还原成“最基本”的元素逐一分析 ,以研究心理是由多少及什么基本元素 (原子)“构造”而成的 ,构造主义由此得名。
冯特曾有一名美国学生斯克里普彻 ( E. W. Scripture) 。
他于 1891 年获冯特的学位 ,次年返美领导耶鲁实验室。
他继承构造主义精神 ,热情地坚信诉诸于仪器和图表精如物理测量的新心理学诞生在即。
1891 年起 ,西肖尔来该室攻读博士 ,师从斯克里普彻。
1895 年 ,西肖尔获耶鲁博士学位 ,在该校心理实验室任助教 2 年。
心理学史大师波林 ( E. G. Boring) 评价西肖尔是斯克里普彻手下“最为出色”的研究者。
1897 年起 ,西肖尔在依阿华大学度过 40 余年的音乐心理实验生涯。
从耶鲁实验室带来的构造主义基本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此间他为音乐心理学制定的 20 条原则中 ( 1938. PP.29 - 32) 。
其精髓是 ,音乐传播之根本是经还原 ( re2 duced) 和可测的声波的 4 种物理变量 :频率、强度、时值和波形 ,与之对应的心理变量是音高、响度、音长和音色。
这两组变量之间的心物关系是解决一切音乐心理现象的根本基础。
元素 (原子) 论和还原的心物变量关系 ! 西肖尔为实验音乐心理学开创的原理和方法是彻底的结构主义 ,研究范畴的性质是心理物理学之下的心理声学 (psychop hysics) 。
除上述 4 对变量外 ,西肖尔系统测量了颤音、协和、声量、各类管弦乐器、人声的声学特征 ,以图为这些现象和媒体美学意义的阐释提供所谓心理学的依据 ,并编制出第一套以基本的心理声学变量为内容的《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1919) ,以期为音乐职业咨询和教育提供评价方面的客观工具。
西肖尔曾被《美国科学家》( 1903 , PP。
141 -143) 列为 50 名着名心理学家的第 39 位。
他创立了实验音乐心理学 ,培养了 Schoen , Kwalwasser 等一批追随者。
然而他所涉及的不是音乐心理学的全部 ,只是其中一个基础范畴———音乐心理声学。
明确这个性质 ,是把握西肖尔及其追随者成果的概括范围之度的关键。
二、行为主义与音乐治疗和音乐行为研究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最大的学派 ,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的基础上 ,由华生开创。
新老行为主义的共同点是以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为研究对象 ,拒绝意识 ,其功用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这样 ,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规则及原理成为行为主义者探索的重要范畴———格思里提出接近条件作用 ;桑代克提出联结 ;赫尔提出假设一演绎 S - R ;托尔曼提出目的性行为主义 ;斯彭斯提出量化 S - R。
行为主义最后一个也是最着名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形成以操作条件作用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如强化程序等 ,使之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特殊教育、课堂和工业管理等领域。
在这个时代 ,音乐心理学已不是西肖尔在世纪初所抱怨的心理学和音乐学两方“撒手”的学科 (1919) ,大心理学和学科心理学之间的交流密切 ,加之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界定 ,方法具备可操作性 ,研究意义又具有应用的诱力 ,50 - 80 年代 ,行为主义的基本概念成为音乐心理学界成熟的知识和技术。
1950 年 ,美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时 ,要求把音乐心理学类课程作为音乐治疗专业课程的核心学科 ,使当时的心理学主流之一行为主义与音乐治疗交织在一起。
1968 年“音乐,治疗学之父”加斯顿 ( Gaston) 主编《音乐治疗学》,由该学会 59 位重要人物撰稿的这部着作处处洋溢出行为主义的精神。
1975 年 ,马德森 ( Madsen) 主编的《音乐行为研究》中 ,文献目录和摘要所列 50 年代以来的研究多达 110 项。
该书选载的 20 项实验报告所涉及的 148 个关键术语 ,以“行为术语汇编”形式加详释附于书末 ,基本覆盖了行为主义至此的全面成果。
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运用行为矫正技术和操作学习的概念 ,把各种音乐及其活动作为强化物有效地用于音乐治疗、特殊教育、其他学科学习、课堂和社会行为管理。
70 年代起 , 音乐行为研究陡增———Greer (1978) 回顾了 109 项研究 ,Madsen的索引则逾 400 。
上述音乐行为研究的方法遵循斯金纳的基本原则 :避免假设 ,不以证实某种理论为出发点 ,注重刺激和反应之间关系的经验性资料。
同西肖尔的音乐心理声学研究相似的是 ,它们只求零碎、具体问题的描述 ,不找算也不做深远的讨论。
三、格式塔心理学与音乐整体知觉原则格式塔心理学于 1912 年始创于德国 , 30 年代前后因创始人韦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的移居在美国发展。
它反对构造主义“砖和灰泥”式的元素论 , 主张经验的整体性 ,强调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组织原则是整体的基本原则。
在学习上主张顿悟 ,反对行为主义的试误。
斯班德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论及格式塔心理学时说 ,音乐在该理论中从未获得一席之地。
此言在当时就实验研究而论是对的 ,格式塔学派的对象主要是视觉。
这种影响在早期是通过默赛尔 (Mursell)阐释的。
在《音乐心理学》(1937) 卷首 ,他明确表示格式塔阐释音乐心理的合理性。
此外 ,格式塔学派对构造主义元素论的批判 ,典型地表白在默赛尔和西肖尔先后于 1937 年 10 月和 12 月在《音乐教育者杂志》的论战。
前者是对《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在预测效度上的彻底否定 ,因为这些元素并不构成真正的整体音乐活动 ;后者则戏称对手是万能药式的全能 (omnibus) 心理学 ,并断言基于这种理论的可信的音乐测量工具永无问世之日。
默赛尔和西肖尔相比 ,前者更近事实中整体的音乐 ,但流于泛论而无实验的建树 ;后者把音乐心理瓦解为原子式的心物关系却成为名符其实的实验心理学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以完形趋向为原理的知觉原则 :相邻、类似、简约、闭合、好的连续、共同命运等。
这些基于视觉的知觉组织原则在音乐中的较集中的阐释范例 ,见 Franklin (1972) 。
四、日内瓦学派的发展阶段理论与音乐发展心理学日内瓦学派以 20 世纪影响最大的发展理论学家皮亚杰为核心。
皮亚杰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形成儿童智慧发展阶段理论 ,创立发生认识论等。
他的发展阶段理论对音乐发展心理学影响最甚。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划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4 个阶段。
其中 ,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守恒概念。
在经典的皮亚杰守恒任务中 ,一个矮杯的水倒入高杯 ,前运算阶段的幼儿会说水变多了 ;一块泥团搓长 ,他们会认为泥比原来多了两排数量相等的棋子排列空间不同 ,他们会说两排棋子数量不同。
他们不能从两个维度去推理 ,一个维度的变化抵消另一维度的变化 ,即不能守恒。
儿童完成守恒概念需要具备同一、补偿和可逆三种思维论证。
由于音乐广义和狭义的结构对认知也存在着类似守恒思维的要求 ,例如 , 主题的节奏保持恒定 ,曲调在音程关系上发生紧缩、扩张、倒影等变化 ,这些确实要求对这类一个维度恒定而另一维度变化之间关系的洞察。
加之儿童音乐发展的探索具有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效率上的应用价值 ,发展阶段理论及守恒概念开始吸引音乐认知发展的研究。
1963年 ,芙莱德尔 ( Zimmerman 婚前) 在她的博士论文《儿童对皮亚杰式音乐守恒任务的反应》中 ,首次把皮亚杰的理论应用于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音乐发展心理研究由此萌发并持续 30 余年。
研究 ( Zimmerman , Boswell , Hargreaves , Peer , Serafine , McDonald 等) 的课题包括对皮亚杰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在音乐领域的验证 ,各种音乐要素“守恒”概念的发展 ,儿童音乐思维发展的特征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等。
它们为勾勒音乐发展心理的全面图景积累了很广的实验和观察资料 ,并被音乐教育中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论采纳。
另外 ,一些研究又超越了音乐发展心理研究的范畴 ,涉及了更广义的问题。
例如 , Serafine 在 1979- 83 耶鲁博士后研究基础上的着述 (1988) ,实际上已开始沿袭皮亚杰用发生认识论阐述知识的心理发生这个哲学范畴的路线 ,用音乐作为认知 ( Music as cognition) 的立论涉足了音乐的起源和本质问题。
她批驳了 300 年来有关音乐及其心理的特质说、传播和表情论、行为论、自然属性论和声音刺激论的观点 ,用其音乐发展心理实验的全面资料概括出特定文化风格和泛风格这两种水平的心理发展中的音乐认知加工形式 ,进而论证了音乐认知发生的历史风格、变迁和普遍获得 ,开拓了音乐认知发生的哲学研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