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急诊科的院感管理ppt课件(1)
急诊科的院感管理ppt课件(1)
+ ⑩ 对小水体的污水加入有效消毒溶液,混匀后作 用1.5小时。
十一、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 ① 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 ②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 + ③ 针对医务人员接触病种不同,进行免疫
接种。 + ④ 诊疗操作要规范。
+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以下 措施:
+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粘膜。
+ 目前强调的是标准预防!! + 1、标准预防概念: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
物、损伤的皮肤、粘膜和被这些物质污染的物品 均视为具有潜在感染而采取标准水平的消毒隔离 等预防措施。 + 2、标准预防基本特点: + ①防止血源性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 ②双向防护。 + ③隔离措施是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而建立的。
+ 2)如有伤口,尽可能从周围挤出损伤处的 血液,并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
+ 3)伤口冲洗后,消毒液消毒,包扎伤口。
+ 4)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诊疗操作要规范:
+ 1)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是否带手套, 都必须洗手;以下情况必须立即洗手:a. 摘除手套后;b. 接触两病人之间;c. 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它他人时。
+ 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有:1、革兰氏 阳性菌:金葡菌、表葡菌、化脓性链球菌、 肠球菌。2、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 菌、军团杆菌。3、厌氧菌:脆弱类杆菌。4、 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毛霉菌、 曲霉菌。5、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 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冠状病毒。
+ 3、易感人群:主要为医院中的病人 + 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大约为5%
据卫生部初步监测统计,目前中国的医 院感染率在5%左右。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 监护病房、血液科及产生开创性伤口的科 室,且规模越大、病人即高危人群越多的 医院相对感染率越高。
+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统计,全世界任何时候都 平均有140万医院感染患者。国内外研究显示,医 院感染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美国每年发生200万 起医院感染事件,其中有8万人死亡,每年造成超 过45—57亿美元的医疗费用损失;英国每年有32 万病例,其中5000例是致命的,每年造成10亿染调查显示,我国医院感染发 生率大约为5%。
+ 2)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 破损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 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医务人员手破了,有可能接 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 3)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 穿隔离衣,以防止医务人员人身及衣服的污染,脱去隔离 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六、诊断标准
+ 1、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 (1)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院内感染
院外发病者。 + (2)有明确潜伏期,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
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 (3)明确潜伏期,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
感染为医院感染; + (4)患者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六、诊断标准
+ (5)原有感染,又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 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 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 的感染。
+九、流水洗手
十、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 1、隔离预防的分类 + ① A系统可分7类:严格隔离(黄色)、接触(橙色)、
呼吸道(蓝色)、结核菌(灰色)、肠道(棕色)、引流 或分泌物(绿色)、血液或体液(红色)。 + 我国常用A系统,优点易于掌握,缺点针对性不强。 + ② 以疾病为特点的隔离系统 (B系统):根据每种 疾病的需要选择,是否需要住单间;是否需要穿 隔离衣;是否需要戴手套;是否需要戴口罩等。 + 优点针对性强,缺点不易于掌握。
+ (6)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 (7)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
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 (8)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六、诊断标准
+ 2、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
表现。 +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 +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
感染。 + (4)病人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七、诊断依据
+ 病原诊断:病原种类,多种病原体的主次; 是否耐药;病原分离部位;动态变化与菌 群失调。
+ 病情诊断:部感部位,原发灶、毒血症、 败血症、迁徙性炎症;患者年龄;基础病; 诊疗状况。
八、医院感染的预防原则
+ 2、病人的隔离: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尽早住院隔离,确 诊病例可住同一房间,其余的应住单间隔 离;限制病人只在病室内活动,原则上禁 止探视、不设陪护,与病人相关的诊疗活 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 3、医院的隔离:隔离病房应分区合理,洁 污路线清楚。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 区,三区无交叉;配备合适的洗手设施; 具有合适的通风设备;装修材料应易于清 洁消毒。
+ 2、常见的感染部位:
+ (1)肺部感染,即医院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病死率位于 医院感染之首。
+ (2)尿路感染:在我国占医院感染第二位。有些 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有些为无症状尿路感染。
+ (3)消化道感染:胃肠炎多见,入院48小时后腹 泻,每日3次以上稀便,连续2天以上。抗菌药相 关的肠炎也是较常见的
+ 三、流行病学及危害
+ 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感染源、传 播途径、易感人群
+ 1、感染源:已感染的病人、病原携带者、人体 “贮菌库”的细菌及医院环境均可作为感染源。
+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手为主要途径;血液传 播-如乙肝病毒传播;共同媒体传播-呼吸机、 导管、内镜;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空调;消化 道传播-食品、饮水
+ 6、各诊室应注意通风,地面每日定时清洁, 各类物体表面每日定时含氯消毒液擦拭, 均不少于2次。污染后或传染病患者使用后 应及时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处理。
+ 7、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 求于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 此研究结果显示:一位肺部出现感染的患 者,平均需要延长住院日34.29天,多增加 治疗费用3.2万元;一位泌尿道出现感染的 患者,会因此延长住院日6.92天,增加7436 元治疗费用;一位颅内感染的患者,需要 延长住院日19.11天,多花费1.7万元。
四、发病机制
+ 1、病人发生院感主要原因是免疫功能减退: + (1)原有的基础疾病:烧伤、糖尿病、血液病、
十二、急诊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 1、严格执行总原则的各项规定。 + 2、急诊科要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
隔离室。 + 3、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不
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 4、建立预检制度,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做
好必要的隔离与消毒。填写传染病卡片, 按规定上报。
+ 5、各诊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和手 消毒设施。
+ 4、消毒灭菌措施(禽流感等) + ① 病房、病家和禽舍的地、墙等一般物体表面,
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 ② 空气对无法通风的空间受到污染后应进行空气
消毒。 + ③ 动物及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和稀薄呕吐物,加
漂白粉50克,搅匀放置2小时。 + ④ 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5 分钟,也可用消毒剂浸泡
+ ③ 体内物质隔离:对血液、体液实施全面 屏障隔离。
+ ④ 普遍预防强调的是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 中的自身防护,目的是在医疗机构内防止 胃肠道外暴露于经血传播的病原体。
+ ⑤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体液、分泌排 泄物均具传染性,须隔离,不论其是否有 明显的污染、皮肤黏膜是否破损,均必须 采取防护措施。
+ 3、标准预防所采取隔离措施的主要内容 + ① 接触病人后,不论戴没戴手套都洗手。 + ② 接触病人黏膜及破损皮肤时戴手套,接触病人换部位、
换病人要换手套 。 + ③ 在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穿防护衣。 + ④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 ⑤ 被污染的医疗用品、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 + ⑥ 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其粘病人皮肤与黏膜; + ⑦ 防止尖锐物刺伤。 + 禁止在病房、病区过道清点污物。
急诊室医院感染预 防与控制基本原则
+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 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HAI);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 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出院后发生的 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前已 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 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恶性肿瘤等。 + (2)医源性损伤:创伤、手术及侵袭性诊治疗等。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 2、工作人员发生院感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操作
和防护不当,或对病人的诊断不明确未采取综合 防治措施。例如:SARS、针头回套
五、临床表现
+ 1、潜伏期: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 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 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在入院48小时后 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