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总结)

2018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总结)


索、冷清、孤寂等。
2.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
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
视等;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 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 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
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
重的力量,既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
的魅力。
第二部分
题型剖析
命题角度二:环境
相关知识储备: 1.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 思考: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 考虑景物特点;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 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安宁;热闹、生机;萧
结构上的作用:
位于开头:
(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某一情 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4)营造气氛,奠定
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于中间: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 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
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
第二步:总体把握,划句分析。
人物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颂扬还是讽刺;同时考虑分析的是主要,还是次要
情节
环境
1、文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 等的句子。 2、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 (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3、作品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他的 评价(议论)句。 有关情节发展、事件变化的语句,把 握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主次关系。 有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语句,环 境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 的思想性格。
命题角度三:情节
情节叙述顺序
•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晰。 •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 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 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 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 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 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照应上下文。 •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 清楚,照应得体。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 格。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 示世态风情。 (6)深化作品主题。
解 答 环 境 描 写 作 用 题 的 思 路
联系主题
第三步:归类合并,恰当表述。
注意题型的细微变化,怎么问就怎么答 1.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 分点作答 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概括 分析 分析 概括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总括句(人物身份)。 分点作答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例:为了爱国战争宁愿放弃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
小说读什么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 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 析人物形象) 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 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 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 题的。(艺术特色)
1、人物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 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 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小 说 三 要 素
2、情节
B 、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 、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3、环境
A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 、社会环境 :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形象,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B.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
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并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 D.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 要人物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小说
命题角度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考查点: 1、概括人物形象﹙性 格﹚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性 格﹚特点
小说刻画牛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老街汉子 ﹚
人物形象考查点:
3、人性形象作用
﹙桃红—卖绒线的在作品中是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安排这一人物的意图﹚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方向。 (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 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还是形象。 “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 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 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 素。﹙性格+身份﹚
将军泪﹚
这个人或直接或间接体现某种主题。 这个人身上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将军泪--婆孙﹚
(2)从地位角度看 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
深化主题。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 用。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
【常用答题模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 … 背景,营造… …氛围,渲染… …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 映衬)④主题(突出,暗示,揭示)。 或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 种……气氛;渲染(定下)了……抒情基调; 烘托了…… (人物)的心理;为下文…… 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特殊情节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小说开头作用
(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 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 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 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 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特殊情节的作用:
2、小说结尾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 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
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 通过这个人,衬托、反衬或者补充了主要人物。 这个人可能是全文的线索(穿针引线)或者是 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增加真实感)。﹙祥林嫂﹚ 这个人的某种行为推动某一情节发展或者带来 什么样的结局。
﹙桃红—卖绒线的在作品中是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安排这一人 物的意图﹚
情节
环境 主题
这个人交代出当时的某种社会环境和背景。﹙
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
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 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 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 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 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 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 幽微的火药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 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拜 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 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 也如此。 (1)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 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
地深化主题。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环境本身) 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 (指向情节)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 (指向人物) 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天一联考阶段二《将军泪》
• 小说中的画线句“京郊,蓝天白云,春风 徐徐,空气中花草的气息沁人心脾”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上的作用:
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 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 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