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3.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对民居的影响
傣 族 竹 楼
适应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傣族利用竹木建造竹楼, 楼上住人,底层架空,可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3.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对民居的影响
桂 林 山 区 民 居
山区人民利用岩石建造石屋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授课人:马晓艳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中国民间居住的房屋,简称民居,若将其分类可分为六种: ①造型:帐篷式、坡形屋顶、平顶等; ②材料:草顶、泥土顶房、灰土顶房、砖顶房、瓦顶房、竹顶房; ③结构:木结构、砖构造、土造房屋、砖木混合式房、砖石混合式 房; ④类型:吊角式 、井干式、干栏式、穹窿式、环形土楼式、窑洞 式、天幕式、绑扎式、干打垒、土坯砌筑式、穴居式,另外有合院 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连排组合式; ⑤民族:满族民居、回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 、白族民居、黎族 民居、侗族民居、基诺族民居、蒙古族民居、德昂族民居、藏族民 居……; ⑥地理:海南民居、广东民居、湖南民居、四川民居、广西民居、 贵州民居、海江渔船民居、江西民居、安徽民居、客家民居、泉州 民居,赣州民居、湖北民居、拉萨民居、……
2.地形对民居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 落;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顺阳坡地势而建;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3.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对民居的影响
窑 洞
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利用了黄土的直立性好,结 构均匀的特点,具有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 的优点,但通风不良,比较潮湿。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特点:坎肩、长袖、宽腰、大襟、皮帽、皮靴
1.藏族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如何?
2.他们的服饰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适应早晚气温变化,穿、脱方便
•冬天防寒护膝
•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 •行可当衣,卧可作被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1.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屋顶
建筑材料
墙体
门窗 屋基
小组合作探究: 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比分析北方与
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多为平顶屋—晾晒谷物 多用砖瓦土石—保温
傣族妇女: •窄袖短衣和筒裙 •乔其纱、丝绸等 傣族男子: •对襟或大襟小袖衫 •肥大的长裤
1.傣族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如何?
2.他们的服饰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 特点?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彝族的服饰
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 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 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 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 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 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 衫)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 易。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 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小结
影响 适应 样式 衣服 鞋帽 饰物
自然环境
服饰
维吾尔族
回族
侗族
蒙古族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 民居、服饰、饮食都会 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深远 影响。人类的生活与自 然环境密切相关。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民居 蒙古包 四合院 窑洞
分布地区 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特点
有利于雨天排水 易于拆装
御寒性较好
两面坡式房
内蒙古高原
冬暖夏凉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小结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 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 功能,都受当地自然环境的 影响。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 史,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与人类居住的自然 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门窗开在背风朝阳的一 面—利用光照、防风 屋里有火炕—取暖
墙壁厚实—保暖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多为斜顶屋—利于 排水 多用砖木材料—防 潮,可以就地取材 墙体较高且轻薄— 防潮,利于通风透气
窗户较小—减少阳 光照射,降低室内温 度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