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与幸福---马溥会计学 1101060819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幸福的的定义,又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了如何使社会的幸福更接近我们的满意度。
一、幸福的经济学定义在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命题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贡献。
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中国的先秦时代以及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开始,哲学家对幸福问题就进行了繁琐然而却是有益的探索。
虽然,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并非经济学,但在这里我要试着以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幸福的感悟。
在生活中,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几乎可以涵盖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公平、公正、正义、自由、爱、道德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来探讨的,但是并没有人真正对幸福下过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
实际上,从现代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幸福一直是这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以来,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逐渐发达,掩盖了对于幸福这个本质命题的关注。
亚当斯密作为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在他的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或者说人类的福祉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在《国富论》里,他并没有将财富作为核心的唯一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福祉的提升。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在某一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斯密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人类幸福的道德维度。
到现代为止,我都认为斯密的这个观点都可以算是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投向幸福的社会性层面。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框架里,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在幸福的终极价值领域里,平等、自由、和谐都应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
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有着古典经济学一脉相传的对于人类尊严的关注。
很多人将马克思的经济学教条化和简单化了,实际上,马克思经济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古典经济学精神的一种合理的延续和特定历史阶段的拓展。
在20世纪下半叶直至现在,阿玛蒂亚·森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于幸福问题的讨论最具有代表性,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以自由看待发展》、《贫困与饥荒》等经典著作中,森一直在拓展他关于人类幸福的理论,这些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的讨论在现代经济学发展史中显得那么鹤立鸡群,因而也就显得如此稀有而弥足珍贵。
森把人类的幸福更多地归结为人类选择自由的拓展以及人类的能力自由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森又回到了经济学的古典精神,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福利和幸福,关注普遍的人类命运,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
二、幸福源于社会现在,有很多杂志、报刊会通过一些渠道来统计中国人的幸福指数、生活满意度,最后的结果是一堆抽象的数字。
很多经济学家会拿它与国外的进行比较,积极人士会说,我们的幸福指数与美国相差不多,消极人士则会对国家的经济体制表示不满和抱怨。
我认为,我们的生活是日益幸福,就像父母嘴里经常说的我们以前没有电脑,信息也不发达,你们现在有了;我们以前去哪都走路,家庭条件好的有辆自行车可以骑,你们现在出门就可以坐车;我们以前一件衣服从老大穿到老么,你们现在一月就可以买好几件衣服……现在人们的生活是逐渐富裕了,在大多数人的观点里,富裕就意味着幸福,幸福与金钱直接相关,可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成本却远远要比我们的父母大。
在90年代,只有条件很不好的家庭才会担心是否能有个安生之所,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那些很富裕的家庭才可以在一线城市购得一套温馨舒适的房子。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很幸福,嘴上这么说,心里也这么想,可是,我们面临的是对未来幸福的争取,这会让我们为之付出多大的成本,我们从不去想,就是给它起个能为之努力的名字--“理想”,然后埋头苦干,为的只是不再依靠已经为我们付出大半辈子的父母。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问题,并且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尽快拿出好的解决方案将会愈演愈烈。
我们身边有很多现象都是由此间接引起的,下面我在这里做一下浅析:(一)医疗体制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让我很自然的想起我们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
我们30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并不成功。
很多人还是承受着看病难、挂号难的痛苦。
看病难体现在医药费的昂贵。
在中国,对于普通的市民来说,如果他们生了什么很严重的病他们根本不能去承受昂贵的医药费,他们唯一选择就是做一个简单的护理,然后等到身体扛不住了,慢慢走向死亡,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和遗憾。
所以,生一场大病意味着家庭的破产。
为什么医药费会高到如此离谱的水平,我认为这与药品经销商和医生直接挂钩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最近,总能听到某某平价药店倒闭的报道,平价药店的存在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实惠,支持者称平价行为合理合法,十分有助于改革。
市民如此拥护,对医改又有帮助,可为什么还会遭遇频繁倒闭的下场?因为平价药店的利润十分微薄,由于药价低、利薄,平价药房根本无力承担市中心昂贵的租金,只能选择偏僻地区。
但交通不便利,消费人群狭窄又成为了平价药房经营难以躲避的问题。
另外,就是药品经销商对此的阻挠,经销商向药厂施压导致药厂减少对平价药店的销售,久而久之,药店的库存就会出现不足。
这样尽管药店的销售量很大,可也是很难维持的。
经销商与医院的合作,使得双方都可以从中得到利益,所以,如果政府不能采取有效地措施,这个链条是很难切断的。
除此之外,医生向患者家属收“红包”的这种潜在规则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药费负担。
我身边的一位老医生德高望重,拒绝收红包,可是他说,他能抵制得了道德上的错误,但有些错误是你一个人无法左右的。
此类现象普遍存在就意味着我们的医疗体制是存在问题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政府能采取措施将药品经销商和医院的链条切断,医疗体制改革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二)媒体舆论的影响最近,“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这样的相亲节目收视率很高,他们潜在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尽可能的展现女嘉宾在择偶时拜金、拜权的现象。
不同的是,“为爱向前冲”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经常鼓动女嘉宾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因此,现已停播。
节目可以停播,但是这种逐渐深入人心的观念并没有为此停止下来。
因为这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今很多年轻人有这样的想法却迫于道德的压力不敢表示,而节目替他们发泄了。
越多人观看这样的节目,这种拜金的思想越是容易被人们习惯,后来逐渐会变成一种主流思想,甚至人们从道德上也接受了这种思想。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在十几年前被人唾弃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呢?我认为是由于人们追求幸福的成本大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导致的。
以前,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会拼命地读书,为了有天能出人头地、衣锦还乡。
现在,社会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官二代”、“富二代”,这使后劲本不足的孩子找工作难上加难,他们在生活中面对更多的是就业的压力和无望以及对社会的不满。
逐渐,这些孩子不愿意再用勤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反,他们选择了能完成梦想的捷径,就是能找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依靠着过轻松自在的生活,这便是他们对幸福的追求。
我之所以这么推论,并非没有根据,因为据调查,认为财富是评价男友第一标准的女性中70%家庭处于中等以下。
中国的未来属于马上步入社会或刚刚步入社会的这一代,如果不能减轻就业压力,给有能力的年轻人一个足以施展自己的舞台,国家怎么保证这一代人能为社会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呢?(三)交通的改进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生活的质量却大大不如以前了。
很多人会选择在郊区买房子来躲避污浊的环境和拥堵的交通。
为了能改善交通环境,政府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包括在北京对车牌号进行限行,以及买车摇号政策,这些政策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交通环境,并且我们现在拥有极为便利和便宜的公交车,这使得我们出行方便了很多。
可是,还是有大批的人还会选择郊区,可见,我们的交通环境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现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我认为,这与城市的规划有密切的关系。
细想除了上班时间普遍的拥堵以外,哪些地方的拥堵会持续一整天,我想最明显的应该是医院,尤其在北京的医院,各种其他城市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全都来到北京接受治疗,而这些医院往往是在市中心。
老百姓把方圆一公里内有医院、学校、商场、银行的地区成为黄金地段,因为这里的生活设施十分齐全,可是,能不能把规模较大的医院重新安置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而在市中心只留一些规模适中或较小的医院来方便居民诊治普通的病。
这样,既能满足治疗同时有解决了车辆拥堵的状况。
除此之外,办公楼、写字楼周围也面临着停车难的现象,以至于现在有些募捐活动以一个小时的停车券作为对募捐者的奖励。
去过香港的人都会发现,香港的面积很小,它的商业很发达,因此,建筑物很密集道路很窄,但是,交通却很有秩序。
原因在于他们的地铁公车十分便利,同时很少设有停车场。
停车场少,直接从根源上打消了人们买车的欲望。
所以,我想,其他地方可不可以效仿,当然,这其中还有诸多因素需要考虑,因为每个城市的情况并不相同,所以不可一概而论。
在北京,政府为了提倡大家坐公车,将车票钱一降再降,这让很多人都放弃了自行驾车而选坐公交,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车票的定价是否合理也值得怀疑,因为有很多人因为公交上的人日益拥挤而决定尽早购车,这无疑违背了政府的初衷,所以,合理的给公交车定价在改善交通上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快乐与幸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追求的对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幸福并不只是伦理家、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生活与经济学家息息相关。
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紧密不可分的。
本文是学生的一些拙见,有不对或者不妥的地方还请老师指正。
因为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对经济模型了解的并不多,所以在文中不敢班门弄斧并没有引用经济模型,请老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