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荧光分析法现代表征方法与技术-朱昌青-PPT文档资料
荧光分析法现代表征方法与技术-朱昌青-PPT文档资料
现代表征方法与技术------
荧光分析法
Fluorescence Analysis
Instrumental Analysis
1
参考书 《荧光分析法》第三版
许金钩、王尊本主编,科学出版社
《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II、III), J. R. Laowisz,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
Instrumental Analysis
2
第一节
分子荧光原理
Principle of Fluorescence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过程 二、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Instrumental Analysis
3
第二节 分子荧光分析法
Fluorescence Analysis
Instrumental Analysis
12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荧光
(1)跃迁类型:* → 的荧光效率高。这是因为→* 跃 迁的摩尔吸收系数比 n → *大,且 →*跃迁的寿命比n → *要短。 ( 2) 共轭效应 :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 移。 ( 3) 刚性平面结构 :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 作用,故具有很强的荧光。 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 荧光素有很强的荧光, 酚酞却没有。 ( 4)取代基效应:芳环上有
9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 S1→ S0跃迁) 10-7~10 -9s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窜跃→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 s ,即光照停止后,可持 续一段时间。 ( S0 → T1禁阻跃迁)
发 射 荧 光 的 分 子 数 激 发 分 子 的 总 数
F
kF kF
ki
i 1
n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 关,如外转换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kF主要取决于化学结构,而Ski则主要取决于 化学环境,同时也与结构有关。
大多数荧光物质的量子产率在0.1~1之间。
浓度很低时,bc < 0.05,则可近似写成: If = 2.3 I0 l c = Kc 定量分析的基础 低浓度时,荧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高浓度 时,由于自吸收和自熄灭等原因,线性关系不成立。
Instrumental Analysis
16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2.溶剂的影响
溶剂的介电常数越大,荧光峰的波长越长,荧光效率越大;
S0→T1 属于禁阻 跃迁,需要通过其 他途径进入,而且 进入的几率小;
Instrumental Analysis
6
3.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磷光
系间窜越 内转换
外转换
振动弛豫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Instrumental Analysis
10
S0
荧光的光物理本质
速率竞争决定光活化电子能量迁移的途径!
Instrumental Analysis
11
二、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1. 荧光量子产率
一、仪器与结构流程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三、荧光分析法和应用
Instrumental Analysis
4
一、荧光的产生过程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分子所具有的能级数目远多
于原子能级数目。在每个分子的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 动能级; * 基态 →激发态: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 次到位; * 激发态→基态:弛豫过程,多种途径和方式;速度最快 、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内转换:同多重态电子能级中,不同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第一激 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
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系间窜跃: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Instrumental Analysis
Instrumental Analysis
7
内转换 S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窜跃
S1
能 量 吸 收 T1 发 射 荧 光 T2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1
l2
l 2
l3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
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12s。
供电基,使荧光增强。重原子 效应。
Instrumental Analysis
13
Instrumental Analysis
14
小结:
强荧光物质往往具备以下特征:
• • • • 具有大的共轭 键结构; 具有刚性平面结构; 具有最低的单线电子激发态S1为 *型 取代基团为给电子取代基
Instrumental Analysis
15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的关系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体系吸收的激发光的光强,即 : If = K’( I0 - I )
由朗-比耳定律: I / I0= 10- b c
代入,得: If = K’I0(1-10- b c ) 将此式展开,即
2( 3 ( 2 . 3) b c 2 . 3) b c I K ' I [ 2 . 3 b c ] F 0 2 ! 3 !
Instrumental Analysis
5
2.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 电子激发态有单重态与三重态之分(取决于电子的自旋方向 M=2S+1,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
* 根据洪特规则,平行自旋(三重态)比成对自旋(单重态)
稳定,因此,三重态能级比相应单重态能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