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


作用:鉴别荧光物质; 选择适当的荧光测定波长。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类似“镜像对称”关系
荧 光 强 度
300nm
400nm
500nm
硫酸奎宁的激发光谱(虚线)及荧光光谱(实线)
3 溶液荧光光谱的特征
A 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
1852年,Stokes首先观察到:溶液荧光光谱中, 荧光波长总是大于激发光波长。
称荧光。
荧光的波长总比激发光的波长要长?
④ 外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 如果分子在溶液中被激发,激发态分子与溶 剂分子及其它溶质分子之间相互碰撞而失去能 量,以热能形式放出,此过程称为外转换。 通常发生在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一激发三线 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向基态转换的过程中,会降 低荧光或磷光强度。
外转换、体系间跨越。
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1激发光谱:excitaton spectrum
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 荧光的相对效率。即固定荧光波长,以荧光 强度(F)为纵坐标,激发波长(λex)为横 坐标作图可得。
2 发射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即荧光光谱,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 变,通过发射单色器扫描以检测各种波长下 相应的荧光强度,记录荧光强度(F)对发射 波长(λem)的关系曲线。
② 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
当两电子激发态之间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 能级有重叠时,受激分子将多余的能量转变为 热能而跃迁至较低电子能级。
③ 荧光发射:
无论分子最初处于哪一个激发单线态,通过内 转换及振动弛豫,均可返回至第一激发单线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上,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发射光 量子而返回到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所发射 的光量子即
体系间跨越
V1
V0
VV23
V1
T1
V0
S0
VV23
V1
V0
荧光与磷光产生示意图
发射荧光过程约为 109 ,10返7回S 基态 时,可停留在任一振动能级上,因此,可得几
个非常靠近的荧光峰谱线。
有关概念: ① 振动弛豫:vbrational relexation
物质分子被激发后,其电子可能跃迁到第一电 子激发态或更高的电子激发态的几个振动能级 上,在溶液中,激发态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碰 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 则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 此过程称为~。
⑤ 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
指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 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果第一激 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同激发三线态的最 高振动能级重叠,那么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 生自旋反转,分子由激发单线态跨越到激发 三线态,荧光强度减弱或熄灭。
含有重原子如Br2、I2等的分子,体系间跨 越最常见,因为电子的自旋与轨道运动之间 的相互作用较大,有利于电子自反转的发生。 溶液中存在的氧分子等顺磁性物质也容易发 生体系间跨越,从而使荧光减弱。
发射荧光的光子数
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
任何物质的 在0~1之间,如荧光素在水中 =0.65,蒽在乙醇中 =0.30,菲在乙醇中 =0.10。
除电子自旋方向改变外,能量亦不相同。
E






基态 激发单线态 激发三线态
3 荧光的产生
荧光的产生过程:
基态吸收辐射 激发单线态 内转换、振动驰豫 第一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发射荧光 基态的各振动能级外转换、振动驰豫 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S
2
VV23
V1
V0
内转换
S1
VV23
荧光分析法检出限为1010 1012 g / ml
二 基本原理 1 有关概念 单线态:
大多数分子含偶数个电子,成对地填充 在能量最低的各轨道中,根据Pauli不相 容原理,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具有相反方 向的自旋,即自旋量子数为+1/2和-1/2, 其总自旋量子数为0。用2S+1表示电子 能态的多重性,基态所处的电子能态为 单线态。
原因:内转换、振动驰豫达到第一激发单线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激发态分子与溶剂相互作 用;激发态分子返回到基态的各不同振动能 级,进一步损失能量。
B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荧光发射 通常发生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而与激发到哪一个电子激发态无关。
四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物质能否产生荧光,主要取决于物质结构及 环境条件。 1 物质产生荧光的必要条件 ① 物质分子必须有强的紫外-可见吸收。 ② 物质必须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又称荧光 量子产率(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当基态分子的一个电子吸收光辐射被激 发而跃迁至较高的电子能级时,电子不发 生自旋方向的改变,此时分子处于激发的 单线态。
激发三线态:
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自旋方向改变,分子 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总自旋量子 数为1,处于激发的三线态(2S+1=3)。
2 基态、激发单线态、激发三线态比较
如图所示,激发三线uorometry
根据物质的荧光谱线位置及其强度进行 物质鉴定和物质含量测定的方法。 X射线荧光分析法 X-ray fluorometry 原子荧光分析法 atomic fluorometry 分子荧光分析法 molecular fluorometry
3.优点:
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检出限 107 g / ml
⑥ 磷光发射: 激发单线态最低振动能级体系间跨越激发
三线态高振动能级 振动驰豫 激发三线态 最低振动能级(存活) 发射磷光 基态 各振动能级振动驰豫、外转换基态最低振动能级
与荧光比较:过程比荧光长( 104 )10S
磷光波长较荧光长?
综上所述的能量释放方式中:
辐射跃迁:荧光、磷光的发射。 无辐射跃迁:振动弛豫、内转换、
一、概述
1 光致发光:
当某些物质受到光的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 长的光之外还发射波长相同或比吸收波长更长 的光,这种现象叫光致发光。
荧光 fluorescence:
物质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而被激发,然后从激发 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至基态时发射出的光。
磷光 phosphorescence:
吸收光子 激发 三线态最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