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书笔记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书笔记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 与经济改革》
——读书笔记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 与经济改革》
作者:林毅夫 蔡 昉 李 周
在前现代时期,技术的发明和科学发现都依赖于工匠、 农夫的经验和思维敏捷的天才对自然的观察,而中国又地 域决定的农耕文明而人口众多,拥有更多的能工巧匠、耕 织能手和智慧过人的天才,以致一度在科学发现、技术创 新、生产率提高和财富创造等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成为世 界上最强的经济体。而到了现代时期,技术的发明与科学 的进步进入了实验室阶段,进入了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 期,两三百年人类科技的进步就超出了人类久远历史的上 万年,西方世界得益于科学革命的成果实现了经济腾飞, 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由于制度的原因却又盛到衰,大大落 后于西方国家。
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 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活乱”循 环,根源在于经济改革过程中一部分环 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原有体制内部的不 是硬性,而走出“活乱”循环的关键在 于尽快把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 次,并从根本上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 略。
微观经营层次自主权的增加,自由处理的产品和留利增加,必然要 求在资源配置的宏观政策环境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但又由于政府的 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改变,保护在赶超战略下产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的目标没有根本改变,所以为推行这种战略所制定的低利率、低汇 率、低能源、原材料价格、低工资等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严重滞后 于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在这个宏观政策环境约束下 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必然是采取一种双轨制的形式:在资源配置 机制上形成了产品和要素的两种价格、两种市场并存;在微观经营 体制上则形成了面对上级主管部门和面对市场的双重行为;在衔接 资源配置制度和微观经营机制的管理体制上也形成了“管死一块、 放活一块”的双重职能。在低利率的宏观政策环境下,一放松信贷 管理,企业就出现投资冲动,而且企业争取资金不完全靠效益竞争, 而是靠寻租,它们与旧体制的一些因素相结合,就产生了以通货膨 胀、瓶颈制约和腐败为特征的经济周期或“活乱循环”。在宏观政 策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应付这种经济周期的办法就是采用 旧的治理手段,进而导致传统经济体制复归。“一收就死”食醋安 通经济体制复归的必然结果;效率与速度的要求便又被突出出来, 于是再一次被放开。
• 自上世纪改革开 放以后,中国经 济飞速发展并保 持较高的增长速 度至今,已有30 年,而同时期的 世界上其他国家 对中国的发展速 度只能望尘莫及, 中国经济在30多 年的改革中取得 的高速增长是人 类历史上的一个 奇迹,谓之曰, 中国奇迹。
• 该书主要围绕四个问题
为什么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 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
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就能克服 前进过程中的困难,而不断获得成功的改 革又将有力地支持持续、快速、健康的经 济增长。
中国经济出现混乱的局面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滞后于微观经营体 制的改革。也就是说,如果宏观政策环境改革能够同微观经营机制、资 源配置制度的改革相协调,可以加快改革的步伐,降低改革的成本。但 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有几个现实的制约因素。首先,宏观政策环境的改 革与微观经营体制、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所不同的特点之一在于,它要 对既得利益格局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由于每一次经济问题充分暴露、 经济形势恶化之时,也是经济利益矛盾最尖锐的时候,此时进行以调整 经济利益格局为特点的宏观政策环境改革,对于政府来说,具有较大的 政治风险或成本。特别在原先赶超战略下给予优先发展的国有大中型企 业成为利益受损时更是如此。其次,严重的经济问题之所以反复出现, 恰恰由于以发育市场机制为中心的改革与整个改革过程不相适应。市场 机制的不健全,经济决策人也就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来证明,通过宏观政 策环境的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可以有效治理紊乱的经济秩序,并消除其 根源。 作者认为迅速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向发挥比较优势的转 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也就是经济改革的核心是从改变宏观政策 环境入手,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循环往复,中国经济改革面临 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尚有:1、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迟迟不能奏效。 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最典型形式是实行承包制。国家在没有根 本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条件下,仍然要依靠大中型国有企业 的保护,低利率、低汇率、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政策就不能改变, 其分配也就仍然要借助于传统的资源配置制度,因而企业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仍然要面对计划,而不是市场。承包制并不能完全改变国 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而是诱发企业想方设法的争取尽可能多的计划 内分配的低价资源合金可能小的计划销售指标。由于在承包制下企 业最关注的并不是提高效率和创新产品,因而在非国有经济成分迅 速成长的条件下,大中型国有企业相对效率下降,日益丧失竞争力。 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主要原因是传统经济 体制下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特征的宏观政策环境仍在作祟,致 使由现存的价格体系所形成的地区“经济上”的相对比较优势和该 地区“资源结构上”的相对比较优势相背离。
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具有四大特征:1、做大蛋糕。即改革与增长同 步,每一步改革措施的出台都着眼于改进激励机制以增大经济总量。而且 事实上已经进行的改革,也明显的带来了“做大蛋糕”的效应。2、增量 改革。新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激励机制不可能在所有经济领域发挥 作用,而是在那些率先进行改革的部门的国民收入新增部分和那些改革后 发展起来的部门先行发挥作用。例如国有企业承包制条件下,企业按合同 上交利润后,有权按比例分配利润留成。在双轨制条件下,这部分增量的 配置按市场信号进行。这就是增量改革,并被认为是相当成功的。3、试 验推广。中国的改革大多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推开的,而是没想改革措 施都是从较小范围的实验开始,在取得成果之后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 推广。这种改革方式能够减少改革风险,同时也能为市场的建设和发育创 造一个过程。但也可能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4、非激进改革。与 东欧和独联体国家选择的基金的全面改革不同,中国经济改革走的是渐进 式道路,在不造成持续性社会震荡的情况下,逐步扩大市场的作用。
谢 谢 观 看
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 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中国的改革发展势头能否持续。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 和东欧的改革却步履艰难。
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 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 于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 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 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是中国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 挥出来。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 履维艰?
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 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 渐进式道路。而东欧和前苏联由于选择了 相反的改革方式,长生了巨大的摩擦成本 和社会动荡,因而至今没有带来增长和收 益。
中国经济改革通常是从改进激励机制为目的,从改革微观经营机制入手, 随后通过几个重要部门在新的市场机制上的增长及其对其他方面改革的 要求,将改革本身推进到资源配置制度和宏观政策环境方面。因此,微 观经营机制的改革成为改革的岂不缓解,而农业、农村工业和外贸这样 的迅速增长部门充当了改革的推进部门。
中国要想在继续保持高增长率的发展,仍然面临着 一定的难题: 1. 经济的周期波动; 2. 腐败现象不断滋生; 3. 银行体系的弊病; 4. 国有企业的亏损; 5. 地区差异的扩大; 6. 粮食生产的问题。 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就能克服前进过程中的 困难,逾越各种障碍;而不断获得成功的改革又将有力 的支持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