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疲劳性能

材料疲劳性能

第17页/共39页
表面滑移带开裂
循环滑移带的持久性:
❖ 疲劳的初期,出现滑移带。随着循环数的增加,滑移带增加。 ❖ 除去滑移带,重新循环加载,滑移带又在原处再现。 ❖ 这种滑移带称为持久滑移带(Persist Slip Band)。 ❖ 在持久滑移带中出现疲劳裂纹。 ❖ 形成的微裂纹在循环加载时将继续长大。当微裂纹顶端接近晶界
第10页/共39页
三、疲劳断口的宏观特征
1、典型疲劳断口具有3个特征区 —疲劳源、疲劳裂纹扩展区、瞬断区。
2、疲劳源: (1)多出现在机件表面,
常和缺口、裂纹等缺陷及内部冶金缺陷(夹杂、白点等)有关。 (2)疲劳源区比较光亮,该区表面硬度有所提高。 (3)疲劳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第11页/共39页
第12页/共39页
三、疲劳断口的宏观特征
4、瞬断区: (1)KⅠ≥KⅠc时,裂纹就失稳快速扩展,导致机件瞬时断裂.
断口粗糙,脆性断口呈结晶状; 韧性断口,在心部平面应变区呈放射状或人字纹状,
边缘平面应力区则有剪切唇区存在。 (2)瞬断区一般应在疲劳源对侧。
第13页/共3机理
一、金属材料疲劳破坏机理 二、非金属材料疲劳破坏机理(自学)
第15页/共39页
一、金属材料疲劳破坏机理
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疲劳裂纹形成, 2、疲劳裂纹扩展, 3、当裂纹扩展达到临界尺寸时,发生最终的断裂。
第16页/共39页
1、疲劳微裂纹的形成
疲劳微裂纹由不均匀滑移和显微开裂引起。 ①表面滑移带开裂;第二相、夹杂物与基体相界面或夹杂物本身断 裂;晶界或亚晶界处开裂。 ②在环载荷作用下,即使循环应力不超过屈服强度,也会在试件表面 形成滑移带, 称为循环滑移带。 ③拉伸时形成的滑移带分布较均匀,而循环滑移带则集中于某些局 部区域。而且在循环滑移带中会出现挤出与挤入,从而在试件表面 形成微观切口。
(3)脉动循环:
σm=σα>0,r=0 或 σm=σα<0,r=∞。
(4)波动循环(重复载荷):
σm>σα,0<r<1。
(5)随机变动应力: 循环应力呈随机变化。
第8页/共39页
二、疲劳破坏的概念和特点
1、疲劳破坏的概念: (1)疲劳的破坏过程:
变动应力→薄弱区域的组织 →逐渐发生变化和损伤累积、开裂 →裂纹扩展→突然断裂。
研究。
第1页/共39页
前言
材料的疲劳问题研究从近150多年开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原因 之一就是工程中的零件或构件的破坏80%以上是由于疲劳引起。
机械疲劳—外加应力/应变波动造 成的。
疲劳破坏表现的形式:
蠕变疲劳—循环载荷与高温联合作 用下的疲劳。
热机械疲劳—循环受载部件的温度 变动时材料的疲劳。
§5.5 热 疲 劳(自学)
第4页/共39页
§5.1 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
一、疲劳破坏的变动应力 二、疲劳破坏的概念和特点
三、疲劳断口的宏观特征
第5页/共39页
一、疲劳破坏的变动应力
1、疲劳:
变动载荷和应变→长期作用
→累积损伤→断裂。
2、变动载荷:
载荷大小,甚至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载荷。
3、变动应力:
σm=(σmax+σmin)/2;
③应力幅σα或应力范围Δσ:
σα=Δσ/2= (σmax-σmin)/2;
④应力比
r=σmin/σmax。
⑤载荷谱:
载荷-时间历程曲线
第7页/共39页
一、疲劳破坏的变动应力
7、循环应力类型:
(1)对称循环:
σm=0,r=-1。
(2)不对称循环:
σm≠0,-1<r<1。
• 1945年由Miner提出的线性累计损伤理论问世;
• 1960年,Manson-Coffin提出了塑性应变与疲劳寿命的关系; 1961年Paris提出了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概念。
• 1974年美国军方采用了损伤容损设计方法;
• 目前,材料的疲劳研究方兴未艾,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和材料物
理学结合,已从宏观、细观和微观领域对疲劳问题进行着广泛的
腐蚀疲劳、接触疲劳、微动疲劳、 电致疲劳等等。
第2页/共39页
前言
1、变动载荷 → 疲劳断裂。
2、研究疲劳的一般规律、 疲劳破坏过程及机理、 疲劳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
第3页/共39页
第五章 材料的疲劳性能
§5.1 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 §5.2 疲劳破坏的机理(简述)
§5.3 疲劳抗力指标 §5.4 影响材料及机件疲劳强度的因素(自学)
(2)疲劳破坏: 循环应力引起的延时断裂, 其断裂应力水平往往低于材料的抗拉强度,甚至低于其屈服强度。
(3)疲劳寿命: 机件疲劳失效前的工作时间。
(4)疲劳断裂:经历了裂纹萌生和扩展过程。 断口上显示出疲劳源、疲劳裂纹扩展区与瞬时断裂区的特征。
第9页/共39页
二、疲劳破坏的概念和特点
2.疲劳破坏的特点: (1)一种潜藏的突发性破坏,呈脆性断裂。 (2)疲劳破坏属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 (3)对缺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4)可按不同方法对疲劳形式分类。 按应力状态分, 有弯曲疲劳、扭转疲劳、拉压疲劳、接触疲劳及复合疲劳。 按应力高低和断裂寿命分, 有高周疲劳(低应力疲劳,σ<σs)和低周疲劳(高应力疲劳或应变 疲劳)。
前言
• 1850-1860,Wöhler先生用试验方法研究了车轴的断裂事故, 提出了应力-寿命图(S-N)和疲劳极限概念。
• 1870-1890,Gerber研究了平均应力对寿命的影响, Goodman提出了完整的平均应力影响理论。突破了疲劳只与载 荷幅值有关的理论界限。
• 1920-Griffith用能量法研究了含裂纹体的有关材料强度理论, 初步奠定了事隔20年后由Irwin发展起来的断裂力学理论基础。
三、疲劳断口的宏观特征
3、疲劳区: (1)断口较光滑并分布有贝纹线(或海滩花样),
有时还有裂纹扩展台阶。 (2)断口光滑是疲劳源区的延续,
其程度随裂纹向前扩展逐渐减弱; (3)贝纹线是疲劳区的最典型特征,
一般认为是因载荷变动引起的。 每组贝纹线好像一簇以疲劳源为圆心的平行弧线,
凹侧指向疲劳源,凸侧指向裂纹扩展方向。
变动载荷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值。
4、变动应力分类:
规则周期变动应力(或称循环应力);
无规则随机变动应力。
5、循环应力:
周期性变化的应力。
有正弦波、矩形波和三角波等。
最常见的为正弦波。
第6页/共39页
一、疲劳破坏的变动应力
6、表征应力循环特征的参量
①最大循环应力σmax,
最小循环应力σmin;
②平均应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