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的疲劳性能

材料的疲劳性能

材料的疲劳性能一、疲劳破坏的变动应力
材料在变动载荷和应变的长期作用下,因累积损伤而引起的断裂现象,称为疲劳。

变动载荷指大小或方向随着时间变化的载荷。

变动载荷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值称为变动应力,分为规则周期变动应力(或称循环应力)和无规则随
1
/2;
min)
2
应力;
②不对称循环:σm≠0,-1<r<1。

发动机连杆或结构中某些支撑杆、螺栓承受此类应力,σa>σm>0,-1<r<0;
③脉动循环:σm=σa>0,r=0,齿轮的齿根及某些压力容器承受此类应力。

σm=σa<0,r=∞,轴承承受脉动循环压应力;
④波动循环:σm>σa,0<r<1,发动机气缸盖、螺栓承受此种应力;
⑤随机变动应力:循环应力呈随机变化,无规律性,如运行时因道路或者云层的变化,汽车、拖拉机及飞机等的零件,工作应力随时间随机变化。

二、疲劳破坏的概念和特点
1
2、疲劳破坏的特点
(1)疲劳破坏与静载或一次性冲击加载破坏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①该破坏为一种潜藏的突发性破坏,在静载下显示韧性或脆性破坏的材料,在疲劳破坏前均不会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呈脆性断裂,易引起事故造成经济损失;
②疲劳破坏属于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对于疲劳寿命的预测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③疲劳对缺陷(缺口、裂纹及组织)十分敏感,即对缺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因为缺口或裂纹会引起应力集中,加大对材料的损伤作用;组织缺陷(夹杂、疏松、白点、脱碳等)将降低材料的局部强度。

二者综合更加速疲劳破坏
出现两个疲劳源。

(2)疲劳裂纹扩展区(亚临界扩展区)?
疲劳裂纹扩展区特征为断口较光滑并分布有贝纹线或裂纹扩展台阶。

贝纹线是疲劳区最典型的特征,是一簇以疲劳源为圆心的平行弧线,凹侧指向疲劳源,凸侧指向裂纹扩展方向。

近疲劳源区贝纹线较细密(裂纹扩展较慢),远
疲劳源区贝纹线较稀疏、粗糙(裂纹扩展较快)。

贝纹线区的大小取决于过载程度及材料的韧性,高名义应力或材料韧性较差时,贝纹线区不明显;反之,低名义应力或高韧性材料,贝纹线粗且明显,范围大。

(3)瞬断区
瞬断区是裂纹失稳扩展形成的区域。

该区断口粗糙,脆性材料断口呈结晶
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即使循环载荷未超过材料屈服强度,也会在材料表面形成循环滑移带—不均匀滑移,其与静拉伸形成的均匀滑移不同,循环滑移带集中于某些局部区域,用电解抛光法也难以去除,即使去除了,再重新循环加载,还会在原处再现。

称这种永留或再现的循环滑移带为驻留滑移带。

驻留滑
移带在表面加宽过程中,会形成挤出脊和侵入沟,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形成疲劳微裂纹。

(1)表面易产生疲劳裂纹的原因:
①在许多载荷方式下,如扭转疲劳,弯曲和旋转弯曲疲劳等,表面应力最大。

在室温及无腐蚀条件下,第Ⅱ阶段呈穿晶扩展,扩展速率da/dN随N的增加而增大。

在多数韧性材料的第Ⅱ阶段,断口用电子显微镜可看到韧性条带而脆性材料中可看到脆性条带。

疲劳条带(辉纹)呈略弯曲并相互平行的沟槽状花样,与裂纹扩展方向垂直。

与贝纹线不同,疲劳条带是疲劳断口的微观特征。

疲劳条带形成的原因:裂纹尖端的塑性张开,钝化和闭合钝化,使裂纹向前延续扩展疲劳裂纹的形成与扩展模型。

五、非金属材料疲劳破坏机理
1、陶瓷材料的疲劳破坏机理
(2)结晶态高聚合物或低应力循环的非晶态高聚合物,疲劳过程有以下现象:
①整个过程,疲劳应变软化而不出现硬化。

②分子链间剪切滑移,分子链断裂,结晶损伤,晶体结构变化。

③产生显微孔洞,微孔洞合并成微裂纹,并扩展成宏观裂纹。

④断口呈裂纹扩展形成的肋状形态,断口呈丛生簇状结构(拉拔)。

(3)高聚物的热疲劳
由于聚合物为粘弹性材料,具有较大面积的应力滞后环,所以在应力循环
(1)复合材料疲劳破坏的特点:
①多种疲劳损伤形式:界面脱粘、分层、纤维断裂、空隙增长等。

②不发生瞬断,其疲劳破坏的标准与金属不同,常以弹性模量下降的百分数1%-2%),共振频率变化(1-2HZ)作为破坏依据。

③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热疲劳为主,对加载频率感。

④较大的应变引起纤维与基体界面开裂形成疲劳源(纤维、基体的变形量不同)压缩应变使复合材料纵向开裂,故对压缩敏感。

⑤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与纤维取向有关纤维是主要承载组分,沿纤维方向具有很好的疲劳强度;而沿纤维垂直方向,疲劳强度较低。

对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非常重要,因为基体与纤维的E不同,变形量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