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的认识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如何实现人才匹配,合理高效地促进产业发展成为了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现状的认识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结合其他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和方法,找出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现状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认识发展之路一、何为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才根本上说在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为从事某种职业所进行的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或培训就是职业技术教育。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定义,职业教育是各级各类职业和技术教育以及普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综合。
即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在广义上是一样。
职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的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一)职业教育的起源“职业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904 年时任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所写的《添聘普通练习文》。
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早期实业教育,从基本作用及其教育思想演变过程看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1866 年由左宗棠奏请并于1867 年1 月开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标志着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式起源。
20 世纪初,我国机器工业规模的较职业教育最早源于较发源。
早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是在师徒传习制度基础上为适应工业大生产需要而逐 1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0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职师)专业渐产生的教育类型。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动因是,20 世纪初机器化和工业规模较快增长直接导致的。
职业教育在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且加速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快速发展与改革。
(二)职业教育的兴与衰我国于19 世纪60 年代开始出现职业教育,经过早期洋务派、改良派、维新派的倡导和推动,加之仿效日本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在1902 年和1903 年产生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正式实施实业教育,然而发展却十分缓慢。
18981910 年间,在清政府学部立案的高等实业学堂只有17 所到1909 年,全国中等实业学堂达到254 所。
辛亥革命后,受到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国民政府制订了新的学制体系,将实业学堂改名为实业学校,业学堂与实业学校,并无本质区别,发展依旧十分缓慢。
19121916 年间,两种形式的学校总数从425 所增加到525 所。
由于受欧美各国教育制度的影响,社会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在国内宣传西方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一大批职业教育先驱于1917 年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标志我国开始进入大力宣传并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新时期。
于此同时,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等的先进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思想动力源泉,领着以美国教育体制为主要范例新学制的改革。
截止1925 年,全国职业学校数从1921 年的842 所增加到1548 所,达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最高峰。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阻滞,业教育又迅速沉寂。
1929 年,全国的职业学校仅存194 所。
经过几十年的艰难历程,截止1949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564 所。
新中国建立以后,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强烈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其中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并明确成为新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01965 年间,虽经历了较大波折,但总体趋势呈现好的势头,其中技工学校从 3 所增加到400 所,学生从3600 人猛增到18.3 万人;中等技术学校从500 所增加到871 所,学生从9.8 万人上升到39.2 万人。
然而,好景不长。
受“文革”的严重侵袭,全国各类职业教育遭受空前浩劫,技工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几乎被摧残殆尽。
直到1976 年,开始出现缓慢的增长势头,1999 年,发展到职业学校1071 所和成人职业教育学校871 所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职业教育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19802000 年间,全国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未含成人学校)招生总数、在校生总数和专任教师总数分别较以前增长了2.79 倍、5.43 倍和2.7 倍。
在20 世纪末的一段时期内,中国职业教育以“高等2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0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职师)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为突出特点蓬勃兴起。
1980 年,首批职业大学在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趋势大推动下诞生并迅速扩展。
1985 年,原国家教委开始试办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至1996 年有22 所学校被批准实施五年制。
随之,国家要求所有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都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从而把这些院校实施的教育统称为“高职高专教育”。
经过多年曲折的发展和探索,国内此类教育的各项数量指标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已超过50%。
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状认识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我们的职业教育还不稳固,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撑力量,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低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虽然国家教育会议每年都有提及,并且进入21 世纪后,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会议,但是实际发展中,职业教育还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欠缺发展的动力和相关配套条件;(二)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等制度的支撑和规范。
与国外相比,我们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但是缺乏具体相关条例,缺乏在实际运行中可以依赖的法律依据,尤其是在协调与企业实行校企合作或顶岗实习等方面还处于“人治”状态,无法有效践行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三)社会观念腐旧职业教育社会导向或氛围欠缺。
在国外职业教育成为了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尊重。
而在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一种学历教育的补充地位,进入职业学校是一种无奈选择的境地;同时由于我国现行人事制度,进入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意味着学生的身份就是工人的身份,出来也只能是干工人的工作,进而成为许多人不愿上学的一个现实原因。
(四)脱离企业实践性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许多还游离于企业之外,还没有形成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职业教育进行的场所大部分还是学校或实训室,完成的地点也还是学校,而非工厂、企业, 3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0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职师)专业缺乏实践性。
(五)师资力量薄弱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教师90%以上是学校毕业后进入进入学校,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的背景和经验,在技术技能教授上“照本宣科”成为了必然。
我们需要一支既有一定学历又掌握一定技能有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
(六)教学方式落后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严重。
课程内容脱离了企业实践一线的需要和进程,课程改革落后,缺乏相应的推动力量和支持。
教学方式陈旧。
职业教育重视一线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实际操作。
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学生缺乏实践条件,同时也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创造的理念,教学方式依然未能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依然处于从属地位。
(七)职业资格准入部分形同虚设1、岗位资格证书满足或者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岗位与实践脱节;2、考核内容与实践脱节,内容陈旧老套,未能体现时间需要,含金量低;3、资格证书大部分沦为经济收入获取的手段,而非其本质上所应体现的岗位准入前的培训和资格证书的获取;四、国外职业教育实施方式(一)培养主体:国外更关注“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性,而我国强调的是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掌握性,未能摆脱“学科教育”的影响,功利性比较强。
即培养的出发点不同,长远和当前。
(二)培养内容:口号都是全面提升素质,但在实际有区别。
国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内容设定上体现了知识能力、技能能力、人本能力、创造能力、职业能力等等;而我国实际中注重的是知识能力、技能能力,过于重视课程的工具性取向,忽略了人文培养,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创新等。
(三)实践教学:国外实践教学比例大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企业工厂中完成,具有实践性、真实性;我国理论教学大学实践教学,大部分在学校完成,实践具有象征性或者体验性,与实际差4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0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职师)专业距逐步在扩大。
五、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各个国家不同的探索发展道路,比如对当今比较有影响力的德国“双元制”、加拿大和美国的“CBE 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英国的“BTEC 模式”等教学模式。
回顾他们的发展之路,可以发现他们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有一些经验可以供我们参考。
(一)制定发展战略,完善政策法规每个国家的职业技术发展都得到了本国或当地政府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
如德国在原来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于2005 年4 月实施了新《职业技术教育法》,俄罗斯1997 年发布了《初等职业技术教育法》,美国1998 年发布了《帕金斯第三法》等,各种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合理、规范、快速发展。
(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事关教育和就业大局,涉及教育与劳动部门,但在许多国家,往往由于部门间的协调不力,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果。
澳大利亚的改革措施是把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合二为一,1987 年成立了联邦就业、教育和培训部,由此对职业技术教育、训练、就业工作的政策和资源进行了整合,从体制上解决了协调不力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三)完善资格证书体系,贴近劳动力市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评估形式,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了市场联系的纽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严格的证书制度,“双元制”毕业生都要经过由行业举办的严格的证书考试,约有85%的学生可以顺利取得职业证书。
澳大利亚自1995 年1 月起实施国家教育培训证书框架,规范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教育培训证书,并把职业资格分为了12 级,从半技术工人到技术员证书,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全部列入证书体系。
(四)谋求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在职业技术教育史上,尽管许多教育家一直致力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但在现实中,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是面向社会下层的教育,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处于“下层”位置。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改观,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仍然远低于其他类型教育的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各国政府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愿望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