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之美学案14

桥之美学案14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14课《桥之美》
编写人:陈婷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 11 编号:14★今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诵课文。

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理清行文思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思维导航】: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
2.解释词语
驻足销魂:
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 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4.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写在下面。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四、拓展延伸,迁移生成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当堂测评】: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

B.彻底催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C.即使碰不见晓风惨月,也令画家消魂。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