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河南省××县二调文字成果××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农村部分)组织实施单位:××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承担单位:××××××科技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四月目录一、概述 (1)(一)县域概况 (1)(二)土地利用特点 (1)二、农村调查成果 (2)(一)外业调查成果 (2)(二)数据成果 (2)(三)图件成果 (2)(四)文字成果 (3)(五)数据库成果 (3)三、成果分析 (3)(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3)(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6)(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7)(四)与前成果对比分析 (7)(五)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16)四、土地利用的经验及问题 (17)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18)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0)(一)向居民点要潜力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21)(二)向违规用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1)(三)向低效土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2)七、结论 (22)一、概述(一)县域概况××县位于豫东平原,…………。

(二)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县全县未利用地仅有3161.64公顷,土地开发利用率高达97.77%,土地垦殖率70.65%。

2、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县人均耕地量已接近土地承载极限。

××县总人口131.56万,人口密度为896.28人/ Km2,是河南省人口密度(554人/Km2)的近一倍,人均土地资源量仅为0.11公顷(1.65亩);人均耕地量为0.08公顷(1.20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量(0.11公顷)的72.73%,河南省人均耕地量(0.09公顷)的88.89%。

3、城镇村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10.58公顷)比重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41981.39公顷)的15.57%,高于河南省平均比重(11.08%)约4个百分点;纯农村居民点用地19993.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8%,人均居民点用地0.0171公顷(171m2),远远超出了《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居民用地标准。

4、土地后备资源匮乏,资源潜力有限××县由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极高,土地后备资源稀缺。

未利用地极少。

全县未利用地共3161.64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488.16公顷,湖泊水面758.83公顷,内陆滩涂911.04公顷,裸地3.61公顷。

主要土地资源潜力分布在农村居民点内,但潜力有限。

二、农村调查成果(一)外业调查成果1.76幅调查底图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有关成果。

3.《土地权属协议书》。

(二)数据成果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

2、不同权属性质面积统计数据。

3、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数据。

4、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数据。

(三)图件成果1、1:10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挂图。

3、基本农田分布图。

4、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四)文字成果1、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5、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6、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五)数据库成果按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三、成果分析(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主要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澄清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的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登记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基础依据和建议。

2009年××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2009年××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2009年××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单位:公顷这次调查成果显示:全县土地面积为141981.39公顷,其中:①耕地总面积为100315.1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65%;②园地总面积为9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7%;③林地总面积7707.6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3%;④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22110.5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57%;⑤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为4382.8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9%;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为7190.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06%;⑦其他用地总面积为178.9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13%;其现状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土地利用现状看,××县的土地结构主要有五部分组成。

其中耕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65%,人均0.08公顷(1.20亩);建设用地占15.57%;林地面积占5.43%;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占5.06%;交通运输用地占3.09%。

××县二调成果还显示,2005-2020年的基本农田规划保护面积为85933.33公顷,相对于耕地总面积100315.13公顷的保护率高达85.66%。

(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调查显示,××县集体土地较多,有135847.8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5.68%;国有土地只有6133.56公顷,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32%。

全县没有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土地。

(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从区域分布规律看,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0.65%的耕地,分布在全县广大农村;占全县总面积15.57%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城镇、村庄和独立工矿所在地;占全县总面积0.07%的园地主要分布在××乡、××乡和齐老乡;占全县总面积5.43%的林地,多依河流、沟渠、道路两侧和农村居民点周围分布;交通运输用地主要是高速和各级公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河流、坑塘和沟渠。

(四)地类变化趋势分析2008年至2009年××县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对比表单位:公顷从08年的变更数据与09年的二调数据对比表和变化情况图可明显看出××县的地类变化趋势,7个一级类中有3个一级类处于减少趋势,4个一级类处于增加趋势。

各地类的具体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是:1、耕地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耕地总量减少7640.44公顷,减少率为6.92%。

其中水浇地增加76922.81公顷,增加率为429%,旱地减少84383.25公顷,减少率为99.9%。

(2)原因公析××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城镇建设规模扩大;二是村庄外延扩张严重;三是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弃农务工,在承包的耕地里植树所至。

08年的变更数据与09年二调数据对比发生的耕地减少量,并非一年所至,事实上减少的耕地应是详查以来的多年形成的,原因是年度变调查不到位。

2、园地和林地变化趋势及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园地减少880.44公顷,减少率为90.15%;林地减少905.64公顷,减少率为11.1%。

(2)原因分析园地和林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县地处平原,土地资源量不足,加上园、林经济效益不好和农业结构调整致使园地、林地减少。

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量增加2920.53公顷,增加率为15.2%。

其中,建制镇增加1398.62公顷,增加率为333.3%;村庄增加3060.57公顷,增加率为18.1%;采矿用地减少1464.32公顷,减少率为85.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减少74.34公顷,减少率为60.8%。

(2)原因分析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量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城镇建设规模扩大;二是村庄外延扩张严重。

其中,村庄用地面积增加说明近年来××县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不够;采矿用地大量减少的原因是××县整治、拆除粘土砖瓦窑场的结果;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的减少,主要是近年来的殡葬制度改革致使大量墓地消失所至。

4、交通运输用地的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增加1308.2公顷,增加率为42.5%。

其中,铁路用地减少20.98公顷,减少率为34.75%;公路用地增加812.17公顷,增加率为197.9%;农村道路增加517.01公顷,增加率为19.9%。

(2)原因分析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增加的原因与近年来大力发展交通有关。

其中,铁路用地减少与行政区划调整有关,如区内有铁路用地的原××县××乡在这次土地调查前划给了×××××区,致使铁路用地量减少;公路用地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大广高速和周商高速公路建设;农村道路增加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河南省村村通工程建设所致。

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变化趋势及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量增加366.09公顷,增加率为5.4%。

其中,其中河流水面减少1203.14公顷,减少率为44.7%;湖泊水面增加106.64公顷,增加率为16.4%;坑塘水面增加790.35公顷,增加率为48.1%;内陆滩涂增加911.04公顷,增加率为100%;沟渠增加1449.57公顷,增加率为100%;水工建贡减少1688.36公顷,减少率为91.9%。

(2)原因分析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沟渠、内陆滩涂和坑塘水面的增加,次要原因这次调查是与详查时的地类认定不一致有关,如08年变更数据(或详查数据)中××县就没有沟渠这一地类的数据。

6、其它土地的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其它土地总量减少了16.98公顷,减少率为74.3%。

其中,设施农用地增加74.1公顷,增加率为73.2%;田坎次少463.68公顷,减少率为100%;盐碱地减少3.05公顷,减少率为100%;沼泽地减少127.96公顷,减少率为100%;裸地增加3.61公顷,增加率为100%。

(2)原因分析其它土地综合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详查与这次调查对田坎定义的不同,导致田坎地类消失;二是土地综合整治导致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盐碱地和沼泽地消失;三是设施农用地的增加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四是极少量裸地的增加原因是废弃工矿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