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xx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xx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土资源基础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做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县根据国家、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安排,启动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工作。

2007年前期准备,2008年12月开始招标,xx处承担了此项工作。

至2009年3月外业调查结束,完成了xx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的外业工作。

并于2009年10月完成了完成了内业转绘工作。

第一章调查成果这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成果是:1、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2、县、乡土地边界结合图表;3、县、乡土地利用分类面积统计表;4、县、乡国有、集体土地面积统计表;5、县、乡耕地面积汇总表;6、县、乡、村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7、县、乡土地权属界线图;8、各乡(镇)土地资源调查说明书;9、稷山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10、其他资料;以上成果资料对我县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新、最科学的依据‘对强化我县土地科学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保证.(附表)第二章成果分析一、核准了全县境内土地总面积我县近年来沿用的土地总面积是686平方公里。

这次我们采用航片调绘量算结果为686.2平方公里。

我们认为这次详查取得的数据是比较接近实际的,准确性是比较高的,686.2平方公里等于亩,除去飞地亩,实际全县土地总面积亩二、澄清了xx县各乡(镇)耕地面积通过分类量算,按规程要求平差,逐块级汇总,最后汇总出全县耕地面积。

08年全县实纯有耕地面积567059.6亩。

附:基本农田调查汇总表三、查清了全县各类土地面积按全国技术规程的一级分类12个和xx省规定的二级分类57个的地类划分标准,我县共有一级分类8个和二级地类25个附:xx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xx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第三章权属界线调查确权定界是土地调查的重要环节,行政权属界线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土地管理,我们在外业调绘时,就十分重视权属界线的调绘。

遇到纠纷,立即召开双方领导人,知情人会议,现场解决。

同时再三申明:土地调查部是重新划界,而是对沿用的权属界线重新明确、完善和规范化,为地藉管理提供依据,防止因确权定界引起新的矛盾,解决纠纷时坚持“一尊重二维护三有利”原则,即尊重历史沿用界线;维护各级人民政府已作出的争议界线的裁决,维护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属界线的文件及证明材料;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生产建设,有利于安定团结。

由于领导重视,方法对头,全县权属纠纷在较短时间内都得到解决,从而保证了全县土地权属界线调查顺利完成。

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据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23456公顷。

其中耕地为2893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园地为6785.52公顷,占10%,林地为7901.06公顷,占12%,草地为8856.38公顷,占1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9729.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交通用地为1815.21公顷,占3%,水利设施为1940.79公顷,占3%;未利用土地为2687.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本县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以下特点:(一)土地利用率高,后备资源不足。

全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65959.82公顷,土地利用率达96.%。

在已利用的土地中,耕地所占比重最大,面积为28930.2公顷,土地垦殖率达41%,未利用土地仅有2687.67公顷,可供利用的未利用土地更少,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二)集约化程度低,开发潜力大。

尽管全县总的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在利用程度及深度开发的水平上较低。

风沙、盐碱和背河洼地占全县总面积的20%以上,全县中低产田面积为57963.2公顷,占总耕地的71.71%;随着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农业“四低”土地的改造,农业总产值将会得到较快的增长。

与之同时,境内还存在着大量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的园地、林地、水产养殖用地,可见农业增产潜力还是较大的。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本县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耕地利用限制因素多,产出低。

2008年全县中低产田总面积为57963.2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1.71%,耕地面积亩产值平均达482.70元,与全省平均水平1060.00元差距较大。

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地肥力低、耕地质量较差和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等原因造成的。

(二)人均耕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日见突出。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尤为主要的是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生产、生活用地逐渐扩大,占用了大量耕地,造成人均耕地量的锐减。

人口从1949年的12.33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32.31万人,而同时期耕地从1949年的42970公顷锐减到2008年的28930.2公顷,即从1949年人均耕地0.34公顷锐减到1996年的0.089公顷。

加上本县可开发的后备资源极少,人地矛盾将日益加剧。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城乡建设布局不尽合理。

1996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6584.8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37%,高于全省9.00%的平均水平。

人均居民点占地197平方米,户均857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居民点中,平房占绝对优势,并且布局松散,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新建宅基地缺乏统一规划,多是争先占用村外耕地,形成“空心村”,外紧内松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此外,城乡建设布局也不尽合理。

(四)各业用地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短期行为严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业用地不断增加,部门之间用地矛盾十分尖锐,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多按期行为严重。

如各地发展园地,不是利用质量较差的五、六等耕地,而是把质量较好的一、二等耕地和采地栽上了果树;在城乡建设中,建设用地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特别是居民点和一些乡镇、村兴办企业及其一些砖瓦窑场,缺乏规划和严格管理,随意占用大量的耕地良田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耕地资源严重浪费。

在发展农田林网中,不合理地增加林木株树,使粮食生产特别是秋粮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耕地重用轻养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结构变差,养分比例失调,土地肥力下降,农业后劲不足。

(五)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在农用地中,耕地偏少,林地不足、牧地短缺、渔业用地不足,结构比例失调,而大面积的宜林、宜牧地、宜水产养殖地没有利用,许多已有林区和“四旁”、沟渠、滩涂用于造林、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的潜力还很大。

在非农业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约占75.81%,而交通用地所占比重较小,仅占13.99%,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需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对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整治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以下建议:一、充分认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

节约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建设农村美好家园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市人均耕地仅为0.089公顷,土地资源与农村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珍惜土地,爱护土地,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结合“十一五”规划,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发展、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彰显特色”的原则,抓紧制定村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重点、目标,确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思路,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实行一县一规划,一乡一规划、一村一规划,引导农民自觉按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建好房。

三、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本着节约优先的原则,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制定完善村庄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一是明确建房的对象、条件、建设标准,严格禁止超面积建房,防止借新农村建设出现的脱离实际的村庄建设高潮;二是加快旧房改造步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闲置土地和宅基地;三是严格控制征用耕地、自留地新建住房;四是停止非农人口回原籍建房,或以出让形式征地建房,防止圈地行为发生;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的统筹规划,严格审批程序。

四、加快推进生态村建设。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环境意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供水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集中堆放点,加强村庄防灾设施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整治村容村貌、露天粪坑,治理人畜杂居环境,大力发展沼气池、太阳能、液化气,解决好农民生活能源问题。

把住宅建设与改路、改厩、改厕、改灶、改水和牲畜厩舍标准化、厕所卫生化、人畜清洁化、生活用能无柴化结合起来,使村庄房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极大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围绕生态市建设和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把村庄绿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快农村植树绿化工作步伐,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在面山、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田间地头植树造林,美化农村生活环境,形成城乡绿化、美化的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提升生态县建设的内涵,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五、认真抓好示范村建设。

积极探索农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的新模式,开展村庄整治试点,总结推广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整体发展。

六、依法办事,严格监管。

依照土地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宏伟调控,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村庄建设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组织力量,认真清理农村闲置土地,摸清底数。

严肃查处违章违规建房现象,保证村庄建设有序规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