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老年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老年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目的:探讨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问题。

方法:对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了解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结果:笔者所在科室植入心脏起搏器30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囊袋感染,1例发生起搏器感知失灵,1例发生起搏器综合征,其中4例可以通过加强护理及宣教得以避免。

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人工心脏起搏器;起搏器综合征;护理
2005年我国起搏器总量达18 090台,与2004年相比,增长11.2%,而2002-2004年,起搏器置入总数的年平均增长11%左右,保持较前的增长趋势,而且起搏器置入的适应证亦较前扩大[1-2]。

但安装心脏起搏器仍有许多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起搏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27%~66%,国内报道感染发生率为2.1%[3]。

术后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理至关重要,尤其老年人,多种疾病并发,多数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本文通过对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观察,从护理角度出发,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72岁;其中安装单腔起搏器15例,双腔起搏器11例,ICD 2例,三腔双心室起搏器2例。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况,并随访1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对治疗容易失去信心,对安置起搏器缺乏了解,常伴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是否能成功、担心手术费用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等;有部分患者对疾病危险性或潜在危险性及用药安全认识不足,认为疾病未到非装不可的程度。

因此,护理人员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用亲切礼貌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手术的重要性、方法、安全性及成功率,并且向患者讲解起搏器安装术与需要全身麻醉的大手术不同。

2.1.2 知识宣教(1)向患者讲解起搏器的基础知识及适应证,使其正确认识起搏器安装的必要性,抓住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2)向患者讲解术后如何配合,如术后监护3~5 d以便于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及电极脱位,术后切口盐袋加压防止切口出血,术肢制动,防止电极脱位,指导患者术前床上大小便训练及自
行腹部按摩等。

2.1.3 一般护理认真做好术前备皮、药敏试验等准备工作,嘱患者术前3 d 停用低分子右旋糖苷、阿司匹林等有抗凝扩容作用的药物,以防术中、术后出血。

术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床边备齐抢救药品、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抢救物品。

2.2 术中护理
严格注意手术环境的消毒,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手术全程中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的出血、渗血。

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监护仪,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率、心律的变化。

开放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除颤仪、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

术中和患者多交流,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

2.3 术后护理
(1)预防电极脱位伤口用沙袋压迫6 h,观察伤口无渗血。

术后24 h内保持平卧位,患侧肢体制动,24~48 h后,嘱患者取半卧位,72 h后允许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

告知患者术后翻身时动作应轻柔。

(2)预防伤口渗血、感染嘱患者局部伤口盐袋压迫6~8 h,防止出血及导管移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5~7 d,预防伤口感染及全身感染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4]。

切口敷料每日更换1次,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拆线后有无感染。

(3)观察心电图变化术后3~5 d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起搏心电图,了解心房心室起搏功能是否正常,起搏阈值是否有变化,有无起搏脱落现象,起搏频率是否在限定频率范围,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心理护理:患者起搏器术后会有伤口处疼痛,如患者主诉疼痛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与反应,表示关心,尽可能地减少局部刺激,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并告知医生,根据不同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2.4 健康指导
(1)保持伤口的清洁卫生术后近1个月结痂脱落后方可沐浴,平时不要用手经常去抚摸伤口,防止感染,若有伤口处红肿、发热、疼痛等异常表现,及时来院检查。

(2)观察脉搏告知患者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

教会患者自己数脉搏,2次/d,出现脉搏明显过快、过慢或有头晕、乏力、晕厥等不适及时就医。

(3)防止环境因素对起搏器的影响。

医院环境的干扰:医院内多种诊断和治疗仪器都可能对起搏器功能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如因病到医院就诊时,应事先告诉医务人员。

为了保证起搏器功能,置入起搏器者原则上禁止接受以上检查和治疗。

确需者,要在严格的心电监护下,并与起搏器保持一定距离方可进行。

家庭及工作环境的干扰,如家用电工具、微波炉,另外雷达、高压电场,对起搏器均有影响,因此安装起搏器者应避免接近此类。

(4)定期随访向患者介绍随访的重要性,使患者增强随访意识,检查有无新的并发症及起搏反应。

出院后每1~3个月随访1次,情况稳定每半年随访1次,预计电池快耗尽时应缩短随访间隔,若自觉心悸、胸闷、头晕、“黑朦”、自测脉搏缓慢或出现呼吸困难,腿部和脚腕部肿胀,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3 结果
术后囊袋感染3例,术中、术后消毒、护理不当所致;起搏器感知失灵1例,对安装起搏器后注意事项认识不足所致;起搏器综合征1例。

术后3例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

4 讨论
4.1 囊袋感染
起搏器感染国内报道的发生率约为2.1%,有1/4左右发生在起搏器植入术后1~2月内,其中约69%发生在囊袋部位,尤其在高龄老年人、体弱患者中感染的发生机率明显增加[5]。

囊袋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皮肤细菌,提示其感染的主要来源在于术中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所致[6]。

在本研究中3例均为术后感染,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皮温升高,患者自我感觉为伤口部位疼痛,未见明显皮肤破溃及窦道形成。

经过静脉使用抗生素及加强局部伤口护理后痊愈。

4.2 起搏器感知失灵
起搏器的感知功能是指起搏器对自身心电信号(P波或QRS波)的识别能力。

其感知功能异常分为感知不良、感知过度和误感知[7]。

感知不良主要是由于起搏器感知灵敏度过低或心内QRS波群振幅过低所致;感知过度是由于起搏器感知灵敏度过高所致,误感知是指起搏器感染了不应该感知的信号(肌电位等非心源性电磁信号)如或外源性干扰,如磁共振、手机等。

本研究中为1例老年女性患者,为受到外源性电信号后出现心悸、晕厥就诊,经降低P波感知灵敏度及宣教后出院,之后随访患者无不适主诉。

4.3 起搏器综合征
起搏器综合征是安装人工起搏器患者出现起搏前没有的心悸、气短、晕厥、头颈部跳痛发胀、胸痛、冷汗、低血压的一组病症。

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心室起搏引起两个心室收缩不同步[8]。

本研究中为术后1周男性患者,因安装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型)起搏器后反复头晕、心悸、胸痛入院,入院后心电生理指标提示心室起搏后出现室房逆行传导,而停止起搏或该房室顺序起搏后症状消失,诊断为起搏器综合征,经改为双腔心脏起搏器(DDD)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在起搏器植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应重视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13-1331.
[2]王方正,华伟,张澍,等.全国心脏起搏器2000~2001年临床应用调查[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3):189-191.
[3]王玉堂,张晔.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1):75-78.
[4]Da Costa.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a meta-analysis[J].Circulation,1998,97(18):1796-1801.
[5]Arber.Pacemaker endocarditis report of 44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Medicine,1994,73(6):299-305.
[6]Da Costa.Role of the Preaxillary Flora in Pacemaker Infections A Prospective Study[J].Circulation,1998,97(18):1791-1795.
[7]耿仁义,朱中林,李伯君.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和处理[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7,1(2):104-107.
[8]张澍.起搏器综合征[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4):197.
(编辑:韩珊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