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精选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精选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精选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伯牙绝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

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

漫天白雪。

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

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

寂寞。

)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展示才华,我想你们班的素质一定非同凡响,老师先为你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当中的谁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学家。

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味道来。

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

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

)(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

)——“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 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

) “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

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 “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
态的河流相映成趣。

)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板书课题。

谁来读题,(生读,)不够自信。

读准“弦”。

(生再读)好,清晰响亮,字正腔圆,像他这样齐读课题。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我们可以反复诵读加揣摩,或者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等等,)师小结: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2、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

生字认识了,再把课文读一遍。

)读不好
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

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3、(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

(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
四、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大意。

(你很会读书)(你的理解能力真棒)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真不错)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是什么让一代琴仙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呢?让我们深入课文寻找答案,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谈读懂的地方。

(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

3.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你发现这个字了吗?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

)
意思一样吗?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一)细品文本。

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

)我看到了一座高山。

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

(你真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

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

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

(夸奖的不够强烈呀!)(听了你的赞叹,伯牙激动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