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产酶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第二章 产酶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诱变剂及其诱发机理
1. 物理诱变剂 物理诱变主要是采用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γ射 线、激光和快中子等都是常用的物理诱变剂。 生物中核酸物质的最大紫外线吸收峰值在265nm波长 处,该波长也是微生物的最敏感点。紫外线诱变机理 是它会造成DNA链的断裂,或使DNA分子内或分子 之间发生交联反应。
a. 交联是由二聚体引起的,二聚体可以在同一条链相 邻的碱基之间产生,也可以是在二条链的碱基之间形 成。它会引起DNA复制错误,正常的碱基无法配对, 造成错义或缺失。嘧啶比嘌呤对紫外线敏感得多。
2.3.1 优良菌种的诱变育种
1.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 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 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
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
用。
2 诱变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如下:
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诱 变处理→筛选→保藏和扩大试验
(6)曲霉(Aspergillus)
分类:多数属于子囊菌亚门, 少数属于半知菌亚门。 分布: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 和谷物上,可引起食物、谷物 和果蔬的霉腐变质,有的可产 生致癌性的黄曲霉毒素。 代表种:黑曲霉Asp. Niger、 黄曲霉Asp.flavus 应用:是制酱、酿酒、制醋的 主要菌种。是生产酶制剂(蛋 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的菌 种。生产有机酸(如柠檬酸、 葡萄糖酸等)。农业上用作生 产糖化饲料的菌种。
2.2.2 富集培养
1. 添加特殊的营养物质
2. 调整培养基的酸碱度 3. 控制培养温度和热处理
4. 添加抑制剂
2.2.3 分离
通常采用平板分离法。将含菌样品用无菌水 或生理盐水稀释到适当的浓度,然后涂布在 适当的平板上,根据微生物的种类选择培养 条件。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采用不同的培 养基、抑制剂。
Chapter 2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Microorganisms Producing Enzyme
产酶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酶的生产方法
提取分离法 (Extraction)
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化学合成 (Chemicalsynthesis)
(3) 移码突变的诱变剂:吖啶类染料(原黄素、吖啶黄、
吖啶橙及α -氨基吖啶等)和称为ICR类的化合物 移码突变:是指由一种诱变剂引起DNA分子中的一个 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 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由 移码突变产生的突变体称为移码突变体。 作用机制:它们是一种平面型的三环分子,与嘌呤-嘧 啶碱基对的结构十分相似,故能嵌入两个相邻的DNA 碱基对之间,造成双螺旋的部分解开(两个碱基对原来 相距0.34纳米,当嵌入一个吖啶类分子时,就变成 0.68纳米),从而在DNA复制过程中,会使链中增添或 缺失一个碱基,结果引起移码突变。
(1) 大肠埃希氏杆菌,简称为大肠杆菌,是最为著 名的原核生物。
形态:短杆或长杆状,0.5~1.0×1.0~3.0 um,革兰氏阴性,运动 (周毛)或不运动,无芽孢,一般无荚膜。菌落呈白色至黄白色,扩展, 光滑,闪光。 Escherich属菌株和大多数大肠杆菌是无害,但也有些大肠杆菌是致 病的,会引起腹泻和尿路感染。 大肠杆菌的名声主要因它易于在实验室操作、生长迅速,而且营养要 求低。 应用: 大肠杆菌能作为宿主供大量的细菌病毒生长繁殖 大肠杆菌也是最早用作基因工程的宿主菌 工业上生产谷氨酸脱羧酶、天冬酰胺酶和 制备天冬氨酸、苏氨酸及缬氨酸等
碱基中的鸟嘌呤最易受烷化剂作用,形成6-烷基鸟嘌呤, 并与胸腺嘧啶错误配对,造成碱基转换。胸腺嘧啶被烷 基化后,可与鸟嘌呤错误配对。
(2) 碱基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5-BU),5-氟尿嘧啶(5FU)、8氮鸟嘌呤(8-NG)和2-氨基嘌呤(2-AP) 它们与碱基的结构类似,在DNA复制时,它们可以被 错误地掺入DNA,引起诱变效应,所以说它们引起碱 基置换的作用是间接的。
Few example
Contents of chapter 2
2.1 产酶微生物
2.2 产酶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
2.3 产酶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
2.4 产酶微生物原生 常见产酶微生物
基本要求:
不是致病菌 发酵周期短,产酶量高 不易变异退化 最好是产生胞外酶的菌种,利于分离。 对医药和食品用酶,还应考虑安全性: 凡从可食部分或食品加工中传统使用的微生物生产的酶, 安全! 由非致病微生物制取的酶,需作短期毒性实验。 非常见微生物制取的酶,需做广泛的毒性实验,包括慢性中 毒实验。
(1)出发菌株的选择
a. 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b. 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
c. 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
(2) 制备菌悬液
a. 待处理的菌悬液应考虑微生物的生理状态、悬液的均一性 和环境条件。一般要求菌体处于对数生长期,并采取一定的 措施促使细胞处于同步生长。 b. 菌悬液的细胞浓度一般控制为:真菌孢子或酵母细胞106~ 107个/ml,放线菌或细菌108个/ml。菌悬液一般用生理盐水 (0.85%NaCl)稀释。 表型延迟 Phenotypic lag :所谓的表型延迟就是指某一突变在 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才在细胞表型上显示出来,造成不 纯的菌落。 生理性延迟现象:生理性延迟现象,就是虽然菌体发生了突变, 并且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变成了纯合状态,但仍不表现出突变 性状。
2. 化学诱变剂
(1) 与碱基化学反应的诱变剂:烷化剂、亚硝酸和羟胺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 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性烷基, 带一个活性烷基称单功能烷化剂,带二个或多个的分 别称为双功能或多功能烷化剂。它们的烷基可转移至 其它分子中电子密度高的位置,它们的诱变作用是其 与DNA中的碱基或磷酸作用。 常见的烷化剂有硫酸二乙酯(EDS)、甲基磺酸乙酯 (EMS)、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亚硝基甲 基脲(NMU)、氮芥、乙烯亚胺和环氧乙酸等。
2.3.2 突变株的分离与筛选
突变是随机不定向的,但是筛选是定向的。筛选的条 件决定选育的方向,因为突变体高产性能总是在一定 的培养条件才能表现出来。在一个适于突变株繁殖的 特定条件下可以筛选得到具有新性状的菌株,其他原 养型菌株则逐步被淘汰。所以,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是 决定菌种某些特性保留或淘汰的筛子。 为了有效地筛选突变株,必须采用使新个体表型得以 充分表达的筛选条件。首先要设计一个良好的筛选培 养基和确定合适的培养条件。培养基无论从组成成分、 浓度、配比、pH值都要有利于突变株优良性状的表现。 同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应尽量力求和大生产条件一 致,才能使选育的菌株应用于工业大生产。
(3) 诱变处理 通常是根据经验选择恰当的诱变剂,对于已有诱变处 理背景的菌株,变换使用其它诱变剂也许会得到较好 的效果。 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剂量,常常需要经过多次试验。就 一般微生物而言,突变率随剂量的增大而增高,但达 到一定剂量后,再加大剂量反而会使突变率下降。对 于诱变剂的具体用量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采用 高剂量,就是造成菌体致死率在90%~99.9%时的剂 量是合适的,这样能获得较高的正突变率,并且淘汰 了大部分菌体,减轻了筛选工作的负担。许多人倾向 于采用低剂量(致死率在70%~80%),甚至更低剂量(致 死率在30%~70%),他们认为低剂量处理能提高正突 变率,而负突变较多地出现在偏高的剂量中。
2.2.4 初筛
1. 胞外酶的产酶菌株的筛选方法
2. 胞内酶的产酶菌株的筛选方法
如果是胞内酶,则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确定: (1) 固体培养法 把菌种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保温 数天,用水或缓冲液浸泡培养基,将酶抽提,测定 酶活力,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霉菌;
(2) 液体培养法 将菌种接入液体培养基后,静置 或在摇床上振荡培养一段时间(视菌种而异),再测 定培养物中酶的活力,通过比较,筛选出产酶性能 较高的菌种供复筛使用。
2.2.4 初筛
通过平板分离的初筛法得到的产酶军注重, 需要进一步复筛。复筛时可以采用几种代表 性的培养基,在预定的几种培养条件下,对
每一个菌株进行培养,并测定其产酶能力。
由于同一种菌株可因培养方式的不同表现出 不同的产酶能力,因此,最好将摇瓶实验和 小发酵罐实验相结合判断菌株的优良性。
2.3 产酶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
SOD - blood Papain-Papaya Chymotrypsin-Pancrea …… organ/tissue/cell
Amylase from Bacillus Protease from Bacillus Phosphatase from Bacillus Glucoamylase from Aspergillus …… Plant cell culture Animal cell culture
直状、近直状的杆菌, 周生或侧生鞭毛,革兰 氏阳性,无荚膜,芽孢 0.5×1.51.8m,中生 或近中生。 枯草芽孢杆菌是工业发 酵的重要菌种之一。生 产淀粉酶、蛋白酶、 5’-核苷酸酶、某些氨 基酸及核苷。
(4) 根霉(Rhizopus)
分类学上属于藻状菌纲,毛霉目, 根霉属。 根霉因有假根(Rhizoid)而得名 (假根的功能是在培养基上固着, 并吸收营养)。 分布于土壤、空气中,常见于淀粉 食品上,可引起霉腐变质和水果、 蔬菜的腐烂。 代表种:米根霉(R.oryzae)黑根 霉(R.nigrican)等。 应用:根霉能产生一些酶类,如淀 粉酶、果胶酶、脂肪酶等,是生产 这些酶类的菌种。在酿酒工业上常 用做糖化菌。有些根霉还能产生乳 酸、延胡索酸等有机酸。
暗修复(dark repair) 作用:可修复由紫外 线、γ射线和烷化剂等对DNA造成的损伤。 野生型大肠杆菌细胞的切除修复系统非 但可以修复自身的DNA紫外线损伤,还 能修复外来的噬菌体T1及T3等的DNA所 受到的紫外线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