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一、导言1、课程定位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探索周围环境的手段和方法。
数学是每个儿童应该学习的一门课程,包括智力落后儿童。
实用数学课程是上海市辅读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学生通过学习实用数学,初步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计算技能和方法,形成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课程理念(1)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用数学课程关注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引导他们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
(2)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实用数学课程坚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遵循数学教育规律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实用数学课程应遵循数学教育规律和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课程设计,使课程适用于所有学生。
(4)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实用数学课程应重视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并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尊重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用数学课程应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教具、学具的开发和使用,有效利用各种社区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本《纲要》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提出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低年级:一至三年级;中年级:四至六年级;高年级:七至九年级。
(2)课程纲要设计思路本《纲要》分为导言、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五个部分。
“导言”部分明确了本课程的定位,阐述了课程的理念,并说明了课程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部分从总目标、阶段目标两个角度说明了本课程的目标。
阶段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
“内容与要求”部分包括“数前概念”、“图形与几何”、“数与运算”、“钱币与时间”等四个部分,内容安排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和要求为弹性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课程实施”部分从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保障措施四个角度提出建议,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指导。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获得积极的情感,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1)具有适应未来生活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2)初步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
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尝试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简单事物,解决所遇到的简单问题。
(3)初步了解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体验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兴趣、自信心和主动性。
2、阶段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至三年级目标到三年级结束时达到:1)知道大小、多少、长短、轻重、高矮的含义,并能对实际物体进行相应的比较。
2)能对实际物体进行图形与形状比较。
3)认识1-20,理解数的含义,会读写,能比较它们的大小,能按照大小进行排序;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知道加、减符号的运算含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4)认识面值为10、5、2元的纸币及1元、5角和1角的硬币;能进行10元以内的购物;知道爱惜人民币。
5)能区分上午、下午和晚上;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四至六年级目标到六年级结束时达到:1)能够根据大小、多少、长短、轻重、高矮进行排序;知道厚薄、快慢、远近的含义,并能根据相应的要求对实际物体进行辨认;知道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能进行命名;能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体;知道轴对称图形。
3)能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能根据图示、文字题、应用题题意进行20以内加、减法计算;认识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按照大小排序;能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认识乘法符号,尝试进行表内的乘法计算。
4)认识面值为20元、50元、100元的纸币,并进行兑换;能认识商品标价,知道贵与便宜;初步养成爱惜人民币的习惯。
5)知道一年的天数与月份数,知道一星期有几天及今天是星期几,了解今天、昨天和明天的含义;认识钟面,知道整点、半点、一刻、三刻的含义;知道电子钟,能读出电子钟上显示的时间。
七至九年级目标到九年级结束时达到:1)能根据测量结果比较长短、轻重、高矮;能区分厚薄不同的衣物;能根据远近不同进行排序;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概念。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体;认识轴对称图形;认识直线、弧线、线段,知道长度单位,会使用尺进行测量;知道直角、锐角、钝角;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单位、计算方法。
3)能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图示、文字题、应用题题意进行100以内的加减计算;认识1000以内的数,会读写,能比较它们的大小,按照大小排序;尝试进行10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能熟练进行表内乘法计算,尝试学习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学会运用口诀进行表内除法计算;初步认识小数、百分数。
4)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价格标示,能进行简单选购;认识分针和时针,能从钟面读出时间,认识12时与24时记时法;认识年历表;知道重量单位,初步学会看秤。
(2)过程与方法过程经历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事物与问题学习数与量、加减法运算、乘除法运算、认识平面图形与几何体,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尝试过程中,积累对数、数的加减法运算、乘除法运算的感性认识,逐渐认识数学的价值。
通过实际的操作,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加减法、乘除法的含义,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能力培养与方法习得能够认识生活中所出现的数;在学习数的四则运算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建立所学几何图形与实物形状的联想;能够认识钱币,在生活中尝试使用钱币进行简单购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知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程设置1、阶段设置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低、高三个学段每个年级都设置数学课程,学校按照课程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实用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校也可以在生活、科普知识或者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中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课时安排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用数学”的课时安排建议是:低年级每周至少3个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至少102个课时;中年级每周至少4个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至少136个课时;高年级每周至少5个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至少170个课时。
不包括其他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中所涉及的教学课时以及个别化教学时间。
四、内容与要求数前概念图形与几何数与运算钱币与时间五、课程实施1、教材编写(1)实用数学教材的编写必须关注课程的目标,选择体现目标的数学活动内容。
(2)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强调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以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为主干,由浅入深地展开。
(3)教材内容必须关注功能性与实用性,强调将数学的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更容易学习、掌握,并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4)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从生活的实际引入数学知识,知道学习数学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5)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的需要,具有前瞻性。
要强调数学的学科知识与未来学生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未来适应生活的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6)教材内容的安排要注重重复性。
考虑到辅读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遗忘,同一数学学科知识点要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进行重复。
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要由低到高螺旋递进。
(7)教材内容的呈现要有时代气息,体现先进性,并重视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运用。
(8)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每个年级的数学教材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2、教学活动(1)教师应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各项数学学习活动中。
(2)教师所选择的数学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认知特点进行建构,以便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3)数学教学应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的选用,注意板书演示、实物教具的合理运用,有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发展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促使他们展开想象,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数学能力。
(4)数学教学活动应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明了、正确、规范,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更加明确,便于掌握数学概念。
(5)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体现个别化教育原则,并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在备课、授课、课后辅导等几个环节,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数学发展需要,合理组织数学教学活动。
(6)数学教学应体现功能性与实用性,教师应有效利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与校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体会数学的功能,以增加学生数学实践、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
3、学习评价(1)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学习评价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
(2)实用数学的学习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倡动态评价,要对学生某一个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持续不断的评价,引导学生不断达成学习目标。
可采用的评价方式有书面测验、作业、课堂回答、平时观察等。
评价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点掌握、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课内外数学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努力程度等。
(3)实用数学的学习评价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水平以及数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注重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觉,并形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评价结果的报告可采用通过/不通过+评语或者采取等级制、百分数+评语的方式。
对某个数学知识点,可采用通过/不通过的方式进行报告,也可采取等级制或者百分数的方式进行报告;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兴趣、主动性、努力程度、学习习惯、态度等,可采取评语的方式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