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法全PPT课件
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
人身损害赔偿
• 产品责任中的人身损害一般指产品具有缺陷 而对他人生命、身体、健康所造成的损害, 具体包括生命丧失、肢体伤残及健康受损。
• 因人身伤害造成直接损失(受害人的医疗费 用和其他费用)和间接损失(受害人的收入 损失)。
• 各国通常适用一般侵权赔偿原则。如我国的 民法通则第119条和产品质量法第44条第1款。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历史沿革
合同责任——疏忽责任或过失责 任时期(同时也衍伸出担保责任)——严 格责任时期(同时也衍伸出市场份额责任原
则)
二、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 生产者的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 它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销售者的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 • 销售者的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
“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 危险 ;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产品缺陷的类型:制造缺陷、设计缺陷和警示 缺陷
对于有缺陷的产品,受害人只要证明因产品缺 陷受到损害及产品缺陷与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就可以要求生产者承担责任;而生产者则要举证 才能推翻对其产品的上述推定,才能免除产品责 任。此类纠纷属于产品质量侵权纠纷,主要受 《产品质量法》的调整。
➢ 销售者因过错造成产品缺陷的过错责任 ➢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或供货者时承
担的过错推定责任 针对销售者进货时严格遵守检查验收义务
产品责任的举证责任
• 不同归责原则下,原告负担的举证责任 不同
➢过失责任与担保责任的举证责任 ➢严格责任下的举证责任
——原告只须首先证明使用被告产品受到损 害的事实;被告要想免责,就必须对自己产 品不存在缺陷及产品缺陷与原告所受损害不 存在因果关系等作出证明。
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和 归责原则
产品责任的诉讼当事人
设计者——零件制造者或者原材料供应者——制造者或 者组装者——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购买 者(消费者)
• 索赔请求人
缺陷产品致害的人 早期——直接购买者 现实中——产品的使用者 第三种潜在的索赔人——旁观者(Bystanders) **缺陷产品致人死亡的案件中,通常由受害人的配偶、子女、父 母等与死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作原告。
• 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 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 第3款规定:“建筑工程不适合本法规定;但是, 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
• 第73条第1款规定: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
(1)产品的定义存在逻辑错误
——————《产品质量法》第41 条
产品责任的减免事由
• 产品责任的减免事由,是指法律规定的减 轻或者免除生产者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形。 减免事由主要体现为受害人在损害形成时 有过错以及第三人存在的过错。
• 我国产品质量法未作专门的规定。 • 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
其他抗辩事由
• 诉讼时效超过 《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
• 最终结论:
应与国外先进立法保持一致,坚持将“不合 理危险”作为认定产品缺陷的基本的绝对的 标准,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强制性标 准只能作为法官审理案件或方便消费者索 赔的一个辅助性的相对标准,其绝不能凌 驾于基本标准之上。也就是说,国家标准 和行业标准只能作为一个具体量化的参照 系,而不能作为判定产品是否具有缺陷的 法定依据。
二、我国的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
• 双重标准:不合理危险标准和强制标准。 • 一般来说,我国认定产品的缺陷会将两者结合起
来认定,有其中之一就可认定产品存在缺陷。
• 典型案例:2001年童车致损案
案例思考: 若产品符合相关的国家或行业的强制标准,却
仍存在不合理危险且造成了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害 时,生产者能否以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而主张免 责?
财产损害赔偿
• 产品责任中的财产损失是指缺陷产品造成的缺陷产 品之外的其他的财产损失,通常包括直接的物质损 失和间接的资金损失。
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 和免责事由
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
(1)产品有缺陷 (2)损害的存在 (3) 缺陷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产品责任的排除事由(生产者)
(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
在的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
能发现缺陷的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
——通常为产品责任诉讼的被告。
中国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 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 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 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 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 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 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一、我国产品质量立法的概况 1、广义和狭义的产品质量法
2、1993年颁布,2000年修改的〈产品质量法〉 (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事前的监督管理
和防范) (2)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事后的处罚和产品责
任的承担)
**我国法律中的产品质量责任和国外立法中采用 的产品责任的区别
二、产品的认定
• 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2)产品外延太过狭窄
下列属于产品质量法所称的产品的 有哪些:
• 建设商品房所需的钢筋; • 远程激光导弹; • 小麦; • 某研究所正在研制的新型材料; • 天然的煤矿; • 房屋; • 电; • 管道燃气、油品、热能; • 血液制品、血液; • 计算机软件和类似的电子产品
(三)产品缺陷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
声明的,诉讼时效为1年。 《产品质量法》第3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
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 请求权消失 《产品质量法》第33条第2款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
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 交付最初用户,消费者满10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 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问:该规定有何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