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花脸》

教学设计《花脸》

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花脸》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花脸》是一篇散文,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这篇课文讲了很多的内容:过年的风俗,作者的与众不同独爱花脸戴,买花脸,戴花脸,闯大祸,悟出祖传的经验等等。

但它却极富童趣的把作者童年过年时一段美好的回忆给呈现出来,充分刻画出儿童的心理世界。

学情分析:我班的学生大多数都在南方长大,而文中的过年场景主要在北方,特别是关于京剧的一些常识,南方的孩子接触比较少,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要对一些常识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深入的体会文本所带来的童趣。

班上的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和领悟有一定的基础,文本也特别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上特别的传神,所以我在讲解这篇课文时,主要是抓住学生的自悟,自悟之后展示朗读,然后在回到对文本的理解的循环的学习过程。

从而让学生在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当中找到曾属于他们的童年。

创新设计:新课标的学习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自悟、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来。

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我们应当大力提倡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让朗读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中快乐的认识生字,理解课文。

让学生体会出作者对大花脸的喜爱,通过买花脸、戴花脸来体现作者对英雄的敬仰,抒发自己想成为英雄的的少年情怀。

我将以“花脸”作为文眼,以“过年乐没灾祸”为线索,贯穿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初步读懂文本之后,再围绕“花脸”展开一系列的细节部分的领悟,让课堂教学流畅而舒适,不拘束,这样学生会自然的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并获得童年美好的感悟。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童年带来的趣味。

教学重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

2、感悟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

3、体会文中的作者童年生活的趣味。

教学难点1、揣摩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悟出“过年乐没灾祸”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快放寒假了,寒假的时候,我们要过一个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生:当然知道啦!过新年!(这时学生们个个脸上特别兴奋,开始议论纷纷,于是我观察到一位男生更是得意地向同桌说:“过年,我可以有很多的利是收……”。

我于是利用课堂现有的资源,乘机说道……)师:阿龙!你在和同学说什么呢?这么兴奋!站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挠挠脑袋,不好意思地站起来)我在讲过年的时候,我最开心。

因为我可以收到很多的红包。

可以买自己想买,而妈妈平时不买给我的东西。

(哈!哈!这时全班同学笑了起来。

)师:同学们!过年时,你们开心吗?为什么?生:(纷纷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买新鞋子,可以走亲戚家玩,……(于是,我话题一转。

)师: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个新朋友。

他和你们一样也特别喜欢过年。

但他过年的时候,可和你们不同,他最喜欢的东西非常特别,大家想不想去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呢?生;(好奇地)当然想!师:那好,我们静静地翻开这篇课文《花脸》,作者:冯骥才。

……(全班学生在课堂上默读这篇课文。

)二、初步体验:师:大家读完了吗?没读完的同学,一定要坚持读完,别怕!老师会等你的,因为后面的内容更精彩!一定要读完才行!(鼓励学生提起主动学习的动力,一定要抓住时机。

)师:看来,大家都读完了。

请问:文中的新朋友过年的时候最喜欢的是什么?生:花脸。

师:你们有见过花脸吗?生:(议论纷纷)你知道吗?你见过吗?好象是唱戏带在脑袋上的……师:别着急,老师给你们找来一些资料来认识认识这个新玩意。

(放视频一段,让学生明白花脸有哪些,怎样制作,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师:知道了吗?我再来看看课文,哪里让你了解关于“花脸”的更多知识。

生:课文的第二段有写到。

“这是一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生:还有文中的第三段也有。

“终于,我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几十种花花绿绿的花脸中,惊喜的发现一个。

”我从这句话中,发现“花脸”可以有很多样子,不同人物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师:哦!原来我们的新朋友过年的时候,喜欢戴“花脸”。

那文中的新朋友过年时,发生了一件与“花脸”有关的事情。

请概括!(以四人小组,讨论!)师:有结果了吗?哪一组总结出来了你们的答案?生:文中写了他因为戴花脸闯了祸。

师:有补充的吗?生:文中还写了作者买花脸的过程。

生:还写了他闯祸之后,二姑和姨妈帮他解围,没有被爸爸打的事情。

(学生反馈答案的时候,教师相应的板书:闯祸买花脸解围师:看来,我们需要把这些事情都串起来说:文中写了作者过年时喜欢“花脸”,舅舅带他起买花脸,然后他戴花脸表演闯了祸,二姑和姨妈帮他解围的经过。

)(教师随机板书:买花脸戴花脸闯了祸解了围)师:你们最喜欢这几部分中哪一部分呢?期待你们下节课的精彩表现!板书:闯祸买花脸解围买花脸→戴花脸→闯了祸→解了围第二课时师:上节课,我们归纳出文章的几个部分。

你们喜欢哪一个部分?先在心里好好想想,再把你喜欢的那一部分在文中找出来,再好好地大声地朗读出来。

读得有感受的地方,请你画出来,再告诉同学们你的感受。

好吗?生:好!师:那大家放声读起来吧!(把阅读的激情点燃,把学习的自主权给了学生。

)生:(举手)我想来谈谈我的感受。

师:没问题,我喜欢你这种主动的孩子。

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生:我喜欢写作者闯祸的这个部分。

师:你能找几个句子来读读吗?生:文中的第11段。

“谁知用力过猛,脚底没根,身子栽出去,“叭”的一声巨响,大刀正砍在花架上的大瓷瓶上,哗啦啦粉粉碎。

只见瓷片、瓶里的桃枝和水飞向满屋,一块瓷片从二姑!”师:你为什么喜欢?生:我觉得描写当时闯祸的样子和当时乱糟糟的场景很生动。

师:那你想象当时作者的心情会想什么?生:他一定很害怕。

因为闯了大祸。

爸爸也很生气。

师:那你能再把你刚才读的这个句子再读一遍吗?生:(再读)师: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生:惊讶,害怕。

师:不错!谁来挑战这位同学。

生:(再读)(全班响起了掌声。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生:因为我曾经在家闯过祸,当时,我的吓傻了,心里又害怕,有紧张。

所以我想象自己当时的心情,读了出来。

师:还有同学喜欢这一部分的吗?生:我喜欢是因为我觉得文中的人物:“我”的动作描写和爸爸的神态描写生动。

所以我喜欢。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孩子。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像作者,把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

用好词。

那同学们还在“闯祸”的部分,还找到了哪些关于人物描写的句子。

生:有第12段到第13段二姑和姨妈的话,这是人物语言描写。

师:那女同学来读读这两个人物的语言描写。

(女生读,男生听)生:我觉得他们女生读的不好。

师:哦!为什么?生:我觉得没读出二姑和姨妈担惊受怕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生:因为二姑和姨妈也怕爸爸生气,怕不接受他们的解围。

作者就要被挨打。

师:说得有道理。

文中的“我”这时可闯了大祸了,爸爸很生气,二姑和姨妈出来解围,结果怎样?生(齐):没有事,并没有被爸爸打。

师:那也就是“没灾祸”了。

(板书:没灾祸)可文中的作者是不是就没事呢?生:不是,作者从此再也不出来表演了。

只躲在自己的屋里很少露面,……只是依旧戴着花脸。

师:为什么依旧还戴着这个花脸呢?反正都不出来表演了。

生:文中第16段写到:作者怕看到爸爸阴沉含怒的脸,躲在这硬纸片后面,自己觉得有种安全感。

师:“依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生:我理解就是一直都做同一件事。

在文中指的是戴花脸。

师:作者闯祸之前为什么喜欢戴着这个花脸呢?谁能在文中里找到答案。

生:因为作者喜欢这个花脸。

在文中的第3段、第4段都有写到。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两段。

一、二组读第3段,三、四组读第4段。

(生比赛读)师:你喜欢这两段的哪些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并告诉同桌你为什么喜欢。

大家可以开始,同桌相互读。

师:好,看来大家很认真地在交流。

那么这两段主要写的是买花脸和戴花脸的部分。

谁能告诉作者为什么喜欢花脸吗?生:我知道,课文第2段有提到;……声音变得低而粗,却有大将威壮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生:第4段也有写到: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子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生:第6段“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妈妈在我睡着后轻轻摘下放到我枕边的。

生“……好象在说我的光荣史。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闯祸前后都戴着花脸,可所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同。

谁发现了?生:我发现:闯祸之前是因为太喜欢就戴着不愿意取下来,而闯了祸之后,是因为怕看到爸爸凶恶的脸,而躲起来。

所以还戴着这花脸。

师:你概括得非常到位。

师:(总结)看来,过年的时候,作者是很高兴的。

(板书:过年乐)因为买了他喜欢的花脸。

虽然闯了祸,可也没有受到惩罚。

那看来,就像黑板上板书的这六个字:过年乐没灾祸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为什么要在文章的最后还要提到:过了正月十五,我因为和妹妹争吃糖果,被爸爸提腰抓恰里,按住床上死揍一顿。

生:(展开了激励的课堂讨论)结束!(我设计这最后一个环节作为课堂的结束环节,是想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希望学生学完了这篇课文之后,还能意犹为尽。

更是为了学生更加贴近文本,与文本有更好的对话,与文中的小主人有更深刻的交流。

因为,文中的“我”与学生一般大。

我觉得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我目的只求学生讨论的过程,而不是那个结果。

学生的意见都应该给予肯定。

个人认为最后一部分写“自己过了十五,还是被爸爸找到借口狠狠地揍了一顿”,才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童年美好的回忆里浓浓的趣味,也为了作者想表达文中最后所认为的“祖传经验”做好铺垫。

)板书:过年乐没灾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