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州政府)依据本标准,制定本地区域卫生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实行全行业统一规划和管理; (二)与西部大开发形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卫生需求相适应; (三)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通过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合理布局,加强内 涵建设,改善服务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全体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 (四)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建设; (五)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作用,实行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制度,在禁止非 法行医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举办高质量医疗机构, 促进医疗机构
(一)农村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 1 所卫生所(室),乡镇卫生院所在的行政村不
(一)城市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设 1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在居民 集中区下设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各地(市、自治州)行署(政府)所在地设 1 所综合医院,1 所中医院,需要并 且有条件的可设若干专科医院。各地(市、自治州)行署(政府)所在地的县级市(区)不 再新设市(区)综合医院,现有的逐步转为专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各地(市、自治州)设 1 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凡地(市、自治州)所在地的县 级市和市辖区未设卫生防疫机构的, 不再新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由地 (市、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 (四)各地(市、自治州)设置 1 所妇幼保健院。凡县级市和市辖区未设妇幼保健机构
0.35 万人,平均每千人口 0.10 人至 0.14 人。各类地区均按此标准(甘南藏族自治州上
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人员总量是 0.31 万人至 0.37 万人,以城镇人口计,平均每千 人口有全科医生 0.20 人至 0.25 人,平均每千人口有全科护士 0.30 人至 0.35 人。各类 地区均执行此标准。
第二十六条
疾病控制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及其它卫生机构按第二十五条配置
原则,参照相应部门配置要求进行卫生设备配置。 第二十七条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严格按 1995 年卫生部关于《大型医用设备配
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大型医用设备包括正电子 CT(PE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 仪(PRK)、伽玛立体定位治疗系统(γ 刀)、χ 线立体定位系统(χ 刀)、χ 线计算机体 层摄影装置(CT)、核磁共振成像装置(MRI)、电子束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UFCT)、医 用直线加速器(LAC)、血管造影χ 线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单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 置(SPECT)、800mA 以上χ 光机、卫生部列入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的其它医用设备,以及单 价在人民币 100 万元以上的其它医用设备。 关联法规: 第二十八条 大型医用设备按人口和区域中心城市卫生服务需要进行配置。 CT
康教育中心、医学考试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及其他的卫生机构,上述机构可独立设置亦 可设在某个卫生机构内。 第十五条 有条件的地(市、自治州)可根据需要比照省级的办法设置第十三
条、第十四条所列的部分卫生机构。
第三章 医疗机构床位的配置
第十六条
医院床位质量配置标准:
(一)省级医院平均每床建筑面积(业务用房)60-80 平方米,占病房面积 8-10 平 方米,平均拥有医疗设备价值不少于 12 万元。 (二)地(市、自治州)级医院平均每床建筑面积(业务用房)50-60 平方米,占病 房面积 6-8 平方米,平均拥有医疗设备价值不少于 8 万元。 (三)县级医院平均每床建筑面积(业务用房)40-50 平方米,占病房面积 6-8 平方 米,平均拥有医疗设备价值不少于 5 万元。 (四)卫生院平均每床建筑面积 30 平方米,占病房面积 4 平方米,平均拥有医疗设备 不少于 1 万元。
第五章 卫生设备的配置
第二十五条
卫生设备的配置原则:
(一)分级原则:即按照卫生机构不同层次能级需要配置。 (二)功能原则: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具有的功能进行配置。 (三)适宜原则:应以当地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及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技术和 适宜设备。 (四)资源共享原则:新技术、新设备、大型高档精密设备坚持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 益,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 (五)条件具备原则:在购置设备前,必须要求有完善的配套条件。
(一)执业护士质量标准:执业护士指具有医学中专及以上本专业毕业学历、通过全国 护士执业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并在门诊和病房直接从事对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卫生技术人 员。 (二)执业护士的数量标准: 全省医疗机构总执业护士数为 2. 19 万人至 2. 52 万人, 平均每千人口 0. 86 人至 0. 99 人。 一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护士:2.12 人至 2.67 人; 二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护士:2.11 人至 2.51 人; 三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护士:1.04 人至 1.13 人;
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共甘肃省
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规定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 部《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 利用效率,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标准。 关联法规: 第二条 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指导我省各地(市、自治州)制定当地区域卫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医院,不再增设公立综合医院。省级设 1 所卫生监督执法机构、1 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 所妇幼保健机构、1 所采供血机构。 第十二条 省级可根据全省卫生人力需要情况设若干所普通高、中等医学院
校,并在若干地(市、自治州)设中等卫生专业学校。 第十三条 和应用技术研究。 第十四条 省级根据需要设置急救中心、检验中心、卫生统计和信息中心、健 省级根据需要及能力设若干医药研究机构, 开展对基础医药的研究
规划,检查、监督和评价各地(市、自治州)卫生事业发展的依据。 第三条 本标准所指卫生资源,包括各级、各行业、各种所有制性质以及军队
对地方开放的各类卫生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 第四条 本标准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地(市、自治州)社会、经济、
人口、地理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将省内 14 个地市州分为五类区域: 一类地区:兰州市; 二类地区:嘉峪关市、金昌市; 三类地区:酒泉地区、张掖地区、武威地区、白银市; 四类地区:陇南地区、平凉地区、庆阳地区、天水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地区; 五类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 第五条 区域卫生规划以地(市、自治州)为规划单元。各地行署(市、自治
机原则上每百万人口配置 3.0 台,全省重点装备人口在 30 万以上的县(市);核磁机原则 上每百万人口配置 0.3 台,重点装备区域中心城市;直线加速器每百万人口配置 0.2 台, 重点装备兰州、武威等重点城市;X 刀、Y 刀今后五年不再增配。 第二十九条 行配置。 除大型医用设备以外的医用常规设备按第二十五条配置原则进
第十七条 张。
医院床位数量配置标准:
(一) 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为 5. 41 万张至 6. 34 万张, 平均每千人口 2. 13 张至 2. 49 (二)地(市、自治州)医疗机构床位数量配置: 一类地区每千人口床位:4.44 张至 5.51 张; 二类地区每千人口床位:3.28 张至 4.08 张; 三类地区每千人口床位:2.40 张至 2.80 张; 四类地区每千人口床位:1.56 张至 1.77 张; 五类地区每千人口床位:1.65 张至 2.06 张。
至 0.59 万人,平均每千人口 0.18 人至 0.22 人。各类地区均按此标准(甘南藏族自治州 上限可按标准上浮 50%)。 第二十二条 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数量标准: 全省专职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总量是
0.23 万人至 0.28 万人,平均每千人口 0.09 人至 0.11 人。各类地区均按此标准。 第二十三条 限可按标准上浮 50%)。 第二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数量标准: 妇幼保健人员数量标准: 全省妇幼保健人员总量是 0. 25 万人至
第四章 卫生人力的配置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配置标准:
(一)执业医师的质量标准:执业医师是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的 资格、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并为就医者提供临床诊察和治疗的卫生技术人员。 (二)执业医师的数量标准: 全省医疗机构总执业医师数为 3. 88 万人至 4. 42 万人, 平均每千人口 1. 52 人至 1. 73 人。 一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2.82 人至 3.55 人; 二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2.34 人至 2.79 人; 三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1.74 人至 1.89 人; 四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1.13 人至 1.26 人; 五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2.42 人至 2.73 人。 关联法规: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执业护士配置标准:
四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护士:0.51 人至 0.57 人; 五类地区每千人口执业护士:0.81 人至 0.97 人。 第二十条 医技人员配置标准:
(一)医技人员质量标准:医技人员是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检验、放射、功能检查、药 剂等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应具有医学中专及以上相应专业毕业学历。 (二)医技人员的数量标准:全省医技人员总数为 2.04 万人至 2.34 万人,平均每千 人口 0.80 人至 0.92 人。 第二十一条 疾病控制人员的数量标准: 全省疾病控制人员总量是 0. 46 万人
的,不再新设妇幼保健院,其妇幼保健工作由地(市、自治州)妇幼保健站承担。 (五)各地(市、自治州)设置 1 所卫生监督所,并在市辖区和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组建 派出机构,实行上下垂直管理,负责本辖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六)各地(市、自治州)设 1 所中心血站(兰州市除外),并根据区域内供血需要和 地理位置,报批设置若干基层血站。各地(市、自治州)设 1 所急救中心,根据区域地理位 置,可设若干基层急救站。 第十一条 省级保留现有公立综合医院、 中医院, 根据需要与可能设置若干专
之间的公平竞争。 第七条 本标准规划周期为 2001 年至 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