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修改)[而、之、以、于、为、其、则、乎]【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之】一、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 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人皆吊之。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⑵复指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以】一、意义或用法: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①以刀劈狼首②祭以尉首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①何以战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4、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屠惧,投以骨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按照”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③河曲智叟无以应④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⑤属予作文以记之7、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至于”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8、动词,“以为,认为”。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9、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②自董卓已来③自康乐以来(以:表时间)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以:方位)④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11、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卷石底以出。
1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1、复音虚词“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
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君为长者③因以为号焉。
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⑤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⑥仁以为己任(2)认为。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②以为妙绝。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④自以为不如;12、复音虚词“所以”(1)“用来”或“用……方法来”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②所以动心忍性③吾知所以距子矣,(2)“……的原因”例: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于】一、意义或用法:1、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万钟于我何加焉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介词:在。
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②其一犬坐于前③战于长勺④今有人于此3、连词:与,跟,同。
例: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曹操比于袁绍。
4、从,自。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夫鹓鶵发于南海③受地于先王5.到。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至于北海6.在......方面。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7.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8、被。
例:①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②受制于人。
9、表原因:因为、由于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0、向。
①告之于帝。
②胡不见我于王?11、给。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2、于是⑴在这时。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于是鸱得腐鼠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
例:于是余有叹焉。
【为】一、意义或用法:1、动词:成为,变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动词:做、担任、当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②项燕为楚将。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作为,当作。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是。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必为有窃疾矣。
③此为何若人?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5、以为,认为。
例:孰为汝多知乎!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
(第二个“为”,译为:制造)②为坛而盟(修筑)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二个“为”,译为:接受)④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唱)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③士卒多为用者。
8、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9、为了。
①愿为市鞍马②为宫室之美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10给,替。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第一个“为”)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11、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12、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例:夫子何命焉为【其】一、意义或用法: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其一犬坐于前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①妻跪问其故。
②念悲其远也。
(其:她)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真无马邪?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等。
例:其喜洋洋者矣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②欲穷其林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例:其真不知马也?(其实、恐怕)【则】意义或用法:1、却,可是。
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欲速则不达2、表示假设关系。
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3、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诚……则……:“诚”用于前一分句谓语前,强调设想的情况属实,“则”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带出结果或推论。
可译为“如果真的……那么……”等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及日中,则如盘盂7、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论语》十则。
【乎】〔意义或用法〕: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然,胡不己乎?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同“于”。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也。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6、词尾,无义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轮复习——文言虚词练习(参考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 皆以.美于徐公属予作文以.记之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A.①肉食者谋之.②操蛇之神闻之.B.①乃.入见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①何以.战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相与步于.中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来源:学,科,网]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下列选项与“子墨子九距之”中的“之”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1分)A.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时人莫之许也B.其子杀人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C.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下列与“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扶苏以数谏故B.可以一战C.以刀劈狼首D.以为妙绝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A.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9.请找出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成王封伯禽于鲁B.告之于帝C.熟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D.今诸生学于太学10.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断子之手足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或以钱币乞之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诲汝知之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投诸渤海之尾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登轼而望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D.乃入见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A.皆以美于徐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能谤讥于市朝战于长勺C.王之蔽甚矣辍耕之垄上D.窺镜而自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B.臣之妾畏臣能以径寸之木C.皆以美于徐公或以钱币乞之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所欲有甚于生者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15.【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16.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以.衫蒙其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老母如其.言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18.下面加点“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