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知识点详解 节肢动物

动物学知识点详解 节肢动物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
第一节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食用
节肢动物中可食用的种类非常多,如虾、蟹、昆虫中白蚁、蝶、蟋蟀、蚕蛹等等。

二、可做饵料
如甲壳纲的枝角类、桡足类等是各类水域中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可药用
近年来国内昆虫医药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异常活跃。

药用如蜘蛛、蝎、蜈蚣、鲎等。

四、提供工业原料
如蚕。

五、传粉
在自然界的开花植物中,65%以上是靠动物(蝙蝠、鸟类、蜗牛、昆虫)传粉,其中昆虫起了重要作用。

六、环境保护与生物防治
七、供观赏
八、危害农、林业
蝗灾是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水、旱、蝗灾)。

九、危害人和动物健康
人类传染病的2/3是通过昆虫媒介,如蚊、虱、蚤等。

十、危害仓库贮物
十一、危害建筑和航运
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广。

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

例如体制也是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分节且具有发达的头部等。

但是节肢动物还有许多较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

现说明如下。

一、身体呈异律分节
在动物演化的历史过程中,节肢动物登陆以后,顺应陆上多变的环境,运动能力提高,因此发展了有利的结构,趋利避害,使它们位于不败之地。

节肢动物的体节在同一部分愈合,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

这种分
节为异律分节。

动物身体分头、胸、腹。

有些种类头部和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或胸部和腹部结合形成躯干部。

随着身体的分节,器官趋于集中。

头部趋于摄食和感觉;胸部趋于运动和支持;腹部趋于代谢和生殖。

各部分虽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和配合,从而保证了整体的生命活动和种族繁衍。

昆虫身体分头(感觉)、胸(运动中心)和腹部(营养和繁殖)
蜘蛛、虾、蟹分为头胸部、腹部
蜈蚣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二、具有分节的附肢
附肢按节排列,原则上各体节均有一对附肢,在与身体相连处形成可活动的关节,附肢本身也分为若干节,节与节之间以关节相连(节肢动物之名即由此而来)。

附肢具有关节,从而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

使其适应多种功能,如运动、感觉、捕食、咀嚼、呼吸及生殖等。

三、体表被几丁质的外骨骼,体壁坚硬
骨骼一般指内骨骼,而节肢动物的体表被的是外骨骼。

(一)、内骨骼与外骨骼的区别是:
1、所处的位置不同
内骨骼位于体内,外骨骼位于体表
2、内骨骼可分为软骨和硬骨,都属于结缔组织,且具有细胞,因此具有生命的构造;外骨骼不能生长,不具生命的构造
3、来源不同
外骨骼由外胚层分泌形成,内骨骼由中胚层分化形成
4、所含成分不同
内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质,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特有的,由醋酸酰胺葡萄糖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呈纤维状,包埋在蛋白质内,够成壳的结构。

(二)、外骨骼的作用
1、起保护作用
2、可防止或减少节肢动物体内水分的蒸发(表皮具蜡层)
3、在某些部位向内延伸,成为肌肉的附着点。

节肢动物上皮分泌的外骨骼,一经骨化,便不能继续扩大,这样就限制了虫体的增长。

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昆虫等成熟后,不再蜕皮,而甲壳
动物等却终生都可蜕皮)。

蜕皮前动物停止摄食,上皮脱离旧外骨骼,并开始长成新外骨骼,同时又分泌蜕皮液于新旧骨骼之间,其内含几丁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分解融化。

在新皮还未骨化之前,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

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蜕皮。

在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成龄期。

四、具有成束分布的横纹肌
肌肉的发达是动物增强运动的关键,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虽然都具备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肌纤维,但均为平滑肌,且分散列于皮肌囊内。

节肢动物却是横纹肌,肌原纤维多,伸缩力强,同时肌纤维集合成肌肉束,其两端着生在坚厚的外骨骼上,通过外骨骼的杠杆作用,还可调整和放大肌肉,以增强效能。

五、具混合体腔
六、具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
七、具多种多样的呼吸器官不同的种类,呼吸器官不同
如:甲壳纲的种类,虾、蟹用鳃呼吸;
肢口纲种类,鲎用书鳃呼吸
蛛形纲的种类,多数具有两种呼吸器官:书肺和气管
昆虫纲的种类则用气管
鳃与书鳃都是体壁向外突出的半管状结构,书肺和器官则是体壁向内凹陷形成的弹性管状结构。

由此可见,一部分环节动物以鳃作为呼吸器官,而另一部分则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在节肢动物中,水生种类也用鳃进行呼吸,它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使动物体内大量水分蒸发,危及生命,大多数的陆栖节肢动物个体较大,活动较剧烈,只通过体表的扩散性呼吸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特别是体表具坚硬的外骨骼,更不适宜体表呼吸,因此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形成了陆栖节肢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气管。

气管是体壁的凹陷物,不会使体内的水分蒸发,其外端有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

八、排泄系统
不同的种类,排泄系统不同
1、位于中肠与后肠间的马氏管。

如多足纲、昆虫纲和蛛形纲
马氏管是着生在中、后肠处的盲管。

其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直肠,经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马氏管排出的是尿酸(结晶)而不是胺,不溶于水,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的水。

2、由后肾管演变而来的基肢腺、绿腺的功能囊状腺结构和排泄管、排泄孔。

如:对虾的排泄管随发育而变化,幼体以位于第二对小鹗基部的颚腺进行排泄,到成体颚腺退化,触角腺取而代之。

触角腺体内的排泄物近似尿酸的绿色鸟氨酸,因此触角腺又称绿腺九、消化系统
随着动物的进化,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更完善,更能适应它的生活。

在次不详细说明,着重提一下节肢动物特有的口器。

口气即为节肢动物的摄食器官,随着食性的不同,口器的形状发生不同的变化就,其基本形式是由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一片上唇,一片下唇和舌组成。

不经过任何特化所组成的口器为最基本的口器:咀嚼式口器(中华稻蝗),由此演变的有:嚼吸式(蜜蜂)、刺吸式(蚊、虱类)、吮吸式(蝶、蛾等)、舐吸式(蝇)
十、生殖系统
节肢动物为雌雄异体,产生个体的方式有卵生、卵胎生、胎生
卵生:大多数雌虫排出受精卵,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中完成,这种生殖称为卵生。

卵胎生:少数种类胚胎发育大部分过程已在母体内度过,以至在排卵的瞬间或排卵后不久就从卵壳内匍匐而出的生殖方式称卵胎生。

胎生:胚胎发育完全在母体内完成,产出的是幼体的生殖方式称胎生。

两性生殖
单性生殖
多胚生殖
有性生殖包括幼体生殖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昆虫的发育。

昆虫两性异形明显,生殖器官不同,第二性状也不同,如色彩等。

昆虫的卵为中黄卵。

在发育过程中经孵化、变态后成为成虫。

孵化:在胚胎时期,受精卵在卵壳内充分发育成为胚胎,胚胎随后脱壳而出,成为幼态昆虫,
称为孵化。

孵化后的昆虫形态一般与成熟形态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成熟阶段之前的生长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一系列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是指虫体自孵化,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

这种变态称不完全变态。

包括渐变态(如蝗虫,其幼虫称若虫),半变态(如蜉蝣、蜻蜓,其幼虫称稚虫)。

完全变态:是指虫体自卵孵化,经幼虫、蛹发育成成虫。

幼虫与成虫不仅形态不同,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也多不一样,而且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体内进行剧烈的改造,最后羽化为成虫。

这种变态称完全变态。

变态的幼虫有多个名称。

金龟子的幼虫称,蝇的幼虫称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