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植物病理学 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 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理论上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主要农作物病害的发病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病害、控制病害的措施;实践上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症状,辨别常见病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鉴定植物病害的常用技术与方法,提高实际诊断植物病害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一)课堂理论教学(二)实验教学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一)课堂理论教学第1章水稻病害(4学时)第1节稻瘟病(1学时)第2节水稻纹枯病(1学时)第3节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学时)第4节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恶苗病和稻曲病(1学时)本章重点、难点:水稻三大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重要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

植物病害症状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三者互作的结果。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水稻病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分布危害情况。

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和发病严重程度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重点掌握水稻三大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第2章麦类作物病害(4学时)第1节小麦赤霉病(1学时)第2节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1学时)第3节小麦锈病(1学时)第4节小麦黑穗病和小麦全蚀病(1学时)本章重点、难点:小麦三大病害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和三种锈病的侵染循环特点及药剂防治适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小麦病害总体发生情况,及小麦一般病害的典型症状和病原物。

理解小麦三大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

掌握小麦三大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3章杂粮病害(2学时)第1节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0.5学时)第2节玉米瘤黑粉病和玉米丝黑穗病(0.5学时)第3节甘薯黑斑病(0.5学时)第4节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病毒病(0.5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以及甘薯黑斑病等重要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理论上分析和解释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突然发生流行的原因。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玉米和甘薯一般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

理解和掌握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以及甘薯黑斑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4章棉花病害(2学时)第1节苗期病害(0.5学时)第2节棉花枯萎病(0.5学时)第3节棉花黄萎病(0.5学时)第4节棉铃病害(0.5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苗期病害和铃期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引起棉花苗期和铃期病害的病原物特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棉花一般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

理解和掌握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5章油料作物病害(2学时)第1节油菜菌核病(0.5学时)第2节油菜病毒病(0.5学时)第3节大豆胞囊线虫病(0.5学时)第4节大豆花叶病(0.5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油菜菌核病、病毒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花叶病的典型症状特点、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油菜和大豆一般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

理解和掌握油菜菌核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6章果树病害(4学时)第1节苹果(梨)轮纹病(1学时)第2节苹果树腐烂病和苹果炭疽病(1学时)第3节梨黑星病(0.5学时)第4节梨锈病(0.5学时)第5节柑橘溃疡病、柑橘疮痴病和柑橘黄龙病(0.5学时)第6节葡萄霜霉病、葡萄黑痘病和桃缩叶病(0.5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苹果轮纹病、苹果腐烂病,梨锈病、梨黑星病,以及柑橘溃疡病、柑橘黄龙病、葡萄黑痘病等重要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果树病害种类繁多、一些病害症状相似,症状识别是本章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果树病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分布危害情况。

理解果树病害难以防治的原因。

掌握苹果轮纹病、苹果腐烂病、梨锈病、梨黑星病和桃缩叶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7章蔬菜病害(5学时)第1节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0.5学时)第2节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0.5学时)第3节茄科蔬菜灰霉病(0.5学时)第4节茄科蔬菜青枯病(0.5学时)第5节番茄病毒病和番茄早疫病(0.5学时)第6节辣椒疫病和茄子黄萎病(0.5学时)第7节瓜类枯萎病和黄瓜疫病(1学时)第8节蔬菜根结线虫病和菜豆细菌性疫病(1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十字花科蔬菜三大病害中的软腐病和霜霉病,茄科蔬菜的青枯病和灰霉病,瓜类枯萎病、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以及保护地蔬菜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关键技术。

蔬菜病害种类繁多、一些病害症状相似,症状识别是本章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蔬菜病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分布危害情况。

理解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

掌握十字花科蔬菜大白菜软腐病和霜霉病、茄科蔬菜青枯病、辣椒疫病和瓜枯萎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8章烟草病害(1学时)第1节烟草花叶病(0.5)第2节烟草黑胫病和烟草赤星病(0.5)本章重点和难点:烟草花叶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不同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能够引起不同的症状表现。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烟草一般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

理解不同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能够引起不同的症状表现。

掌握烟草病毒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互动式教学活动(3学时)在第8章结束后,农业植物病理学理论课内容就全部结束。

在之后3个学时中将进行学生参与式教学实践内容,实践内容主要是进行学生自制优秀课件的讲解,课堂互动式讨论及答疑。

(二)实验教学实验一水稻病害的识别与鉴定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水稻各种常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能正确区分易混淆的病害,从而为病害诊断、调查和防治打下基础。

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认识水稻各种常见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物的形态特点。

本实验重点和难点:掌握稻瘟病、胡麻斑病、纹枯病、恶苗病和稻曲病等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物的形态特征,难点是区别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特点。

、实验二麦类作物病害识别与鉴定实验目的:认识小麦及大麦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为病害诊断、调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小麦及大麦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物的形态特点。

本实验重点和难点:掌握小麦三种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全蚀病和几种黑穗病等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物的形态特征,难点是区别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特点。

实验三杂粮作物病害和棉花病害识别与鉴定实验目的:认识玉米、甘薯和棉花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掌握各种病害诊断特征,为以后开展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认识玉米和甘薯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的形态特点;认识棉花苗期、成株期及铃期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的形态特点。

本实验重点和难点:掌握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和散黑穗病、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和甘薯软腐病等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物的形态特征,难点是区别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甘薯黑斑病和软腐病的症状特点。

掌握棉花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疫病、枯萎病和黄萎病等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物的形态特征,难点是区别棉苗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以及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特点。

实验四果树病害识别与鉴定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苹果、梨、柑橘、葡萄、桃等果树的主要病害的症状及病原特点,掌握病害的诊断特征。

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认识苹果、梨、柑橘、葡萄、桃等果树的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的形态特点。

本实验重点和难点:掌握苹果(梨)腐烂病、苹果干腐病、苹果(梨)轮纹病、苹果(梨)黑星病、苹果(梨)锈病、柑橘溃疡病、柑橘疮痂病、葡萄黑痘病和桃缩叶病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物的形态特征,难点是区别苹果(梨)腐烂病、干腐病和轮纹病等的症状特点以及柑橘溃疡病和疮痂病的症状特点。

实验五十字花科、茄科和葫芦科作物病害识别与鉴定实验目的:熟悉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作物上为害较重的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的形态特点,为病害的正确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田间调查以及指导生产及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作物上为害较重的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的形态特点。

本实验重点和难点:掌握十字花科作物的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菌核病;茄科蔬菜晚疫病、早疫病、灰霉病、青枯病;葫芦科蔬菜的霜霉病、枯萎病和炭疽病等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物的形态特征,难点是区别茄科蔬菜晚疫病和早疫病、茄科蔬菜青枯病和葫芦科蔬菜枯萎病的症状特点。

实验六常见作物病害田间病情发生及防治综合调查实验目的:了解常见作物病害发生的种类,掌握主要病害的调查方法和田间药剂防治方法,为病害调查、品种抗病性评价、病害预测预报和病害防治等工作打下基础;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对田间的病害进行普查,并掌握主要病害的调查方法、记载方式以及田间药剂防治方法。

本实验重点和难点:掌握多种病害的田间调查方法、病情记载方式和田间药剂防治方法,难点是病情严重度的分级标准的制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1. 课件制作。

该方法能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以及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将学生分成大小适中的小组,每组同学确定一种病害。

组内同学分别负责不同的内容。

指定同学们阅读重要的本专业的参考文献,了解该病害的分布和危害、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要求每位同学至少阅读2篇较新专业文献,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高质量的图片及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解决农业植物病理学问题的能力。

2. 课堂互动式讨论及答疑。

为提高学生对病害认识的辨证思维能力和对植物病害防治的宏观理解。

在教学内容将结束时,老师预留一些具辨证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思考。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讨论和辩论。

该方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考核方式。

3. 平时课堂提问。

督促学生平时多读课本知识,避免学生突击式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

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4. 实验报告。

实验课是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必要过程,是学生掌握专业课的重要步骤。

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内容的正确性来评定实验课成绩。

在每次上课前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和指正。

5. 期末考试。

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的系统掌握情况并评定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