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由“小”生活看“大”文化
由于中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文化。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文化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促进
中西方更好的文化交流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衣:中西服装的形成,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受各自的生活条件、方
式和文化传统、
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
更为重要和直接。

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
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

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

它包括自然和
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
观念等。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
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
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
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
装传召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
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
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此必须\正其衣冠,
尊其瞻视\。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二.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

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一向以\自尊\、\自爱\为主,心理的定向是\内省型\的,对服装的穿着行为不在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是在调节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与外界观感的反省中寻求新的和谐。

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

他们穿着服装是为自己而穿,所以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个性的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的服装,即使男性也是如此,不是服装的式样不同,就是色彩不同,或是衣料的纹样不同。

他们认为,服装穿着必须讲究个性,穿着与众不同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但西方的这种穿着观念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走向极端,例如前几年西方街头出现的皮士服装、流浪汉式服装、补丁装和乞丐装等便是一例。

有些人为了追新求异,故意作种种破坏性的“创新”,这些不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仿效。

食: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是生活的
全部。

饮食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
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
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
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
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
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
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
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
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
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
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
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
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
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
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
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
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
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住: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它不仅是人类抵
御风雨烈日的实用
生活设施,而且是表达思想意念的重要手段。

建筑又因其社会性和耐
久性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它如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发
展的脚步。

地球上形形式式的建筑中,人们按其所在位置和外部形式特征,将它们大致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建筑;另一类是
以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建筑。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
的日益频繁和国际旅游活动的发展,中西方建筑在形象内涵及风神情调上
的差异,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

中国传统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构框架承重,它不突出某一建筑的单体,而以建筑的排列组合,以实体和空间的互相搭配取胜,从而形成了庭院错落,横向铺开,并带有复杂多变屋顶形式的群体风格。

西方古典建筑正与
此相反,从纪元前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式、罗马式到中世纪的歌德式;从拜
占庭风格到北非、中东的伊斯兰建筑,均以砖或石作为建筑的承重传力结构。

它们虽然亦因地区、民族或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上各有差异,但基本
上都以构图严密的单体建筑为中心,并常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和强化,以
高耸的穹窿、钟楼和尖塔等来渲染其艺术特性。

关于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些学者从客观物质条件方面去探究,有
些则从经济发展方面去寻找。

本书认为,从环境和经济角度来看中西建筑
差异,常常很难得到圆满的结论。

而作为深层文化的群体心态,诸如伦理
思想、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等,在建
筑艺术特性形成的艺术过程中,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应从文化心理
结构上来探究建筑艺术的差异性。

行: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方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随着地域的差异,可能使用的交通
工具会有所差别,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不同地区人民
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很
大的差别。

沙漠之舟──骆驼是西北地方常见的运输工具。

在河汊交
错的江南,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在西南地区,一种古老而以人抬杠
的竹制交通工具──滑竿仍广为使用。

宋代以后,舒适的轿子则日趋普遍。

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
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
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
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
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