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 )地方志源流概说“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

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

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

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

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

(注2)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

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

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

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

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

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

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

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

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

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

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

”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

”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

(注3)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

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

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形,“往役军伕”的水源等重要军事地理资料。

又如,清《崖州志》中卷十三、卷十四,记述了海南岛南部军事要地的地理形势,并且有简要的军事评价。

举例说:“尖岭,一名放草岭,相去各一二里。

为罗蓬、红花、大茅三峒交界险要。

古官道由此行经落笔洞。

若剿三峒,能潜兵伏守,以歼援贼。

兵力厚,则乘势立捣援剿,可成破竹只功。

”在同书卷十二《海防志》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海南岛南部海岸、海防实力和环海水道、重要海港等军事地理情况。

对海防地理形势记载详备的有明《嘉定县志》,其中内容曾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地理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引用。

《嘉定县志》中《兵防志》叙述了战舰、兵器、火器的种类和用途,以及官长重视水战的意义等。

同时指出:“.......险要莫如刘家河,而此次为第一,何也?曰:海中诸夷,狡猾莫如日本,入寇亦莫如日本。

山东、浙直与寇为邻,然山东之海,水势湍悍,山脉联络,非熟径者不可行;且勾引接济之人未尝有也。

故倭患独浙江海屿为多,而通番者独众。

故寇舶自外海而来,以洋山为入犯之的,必至此而后分掠,若直至崇明,则诸沙错落沿袤三百余里,暗涂相贯,有若为华夷之限者,惟有三爿高家一路可以通舟,而不可重载,惟此一路,宽深可行,无有瓮碍(宝山之外,沿海有相家路者也是)。

而竹箔一沙横亘其外,隐然为之外护焉。

国初海运,特筑宝山以为准的,盖为此也,故竹箔之南,吴淞之要道也;竹箔之东,刘家河之门户也;若设重兵于此防守,贼岂惟不能侵犯内地,虽二江之口亦得息肩矣。

”以上是嘉定人民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从防倭抗倭作战中经过精密的调查得出的经验总结,对当时防倭极有参考价值。

故而顾氏详细地节录这些资料于《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以供后人参考。

(注5)地方志中,具有突出军事地理价值的是“图志”和“图说”。

著名的有《九边图志》和《三关图志》,专论“亭障之夷险,城郭之坚暇,士马之强弱,钱谷之盈缩,夷部之远近。

”(注6)这些图志、图说采用“地图注记式”的方法,论说防区内的地理形势、当面敌情、以及己方兵力部署。

《三关图说》中,山西偏关附近的军事要地贾家堡的地图上注记有:“本堡在大同界,无边。

北距将军会,西距好汉山,各止数十里,当云朔孔道。

援兵行旅每为虏所邀截,乃两镇要害地也。

”图下注:“本道所辖边界,东自中路地椒峁,西南至河保石梯隘口,沿长三百六十三里零二百八十步,又自石梯隘口迤南至黑石峪黄河东岸,沿长二百一十里。

”又注:“贾家堡,嘉靖十六年虏大举由平虏老营犯一次;十九年八月又由平虏入犯;四十四年七月大举由老营入,攻毁贾家圪坨旧堡。

……隆庆三年十月由好汉山寇老营,掠本堡,系极冲。

”图志、图说除上述地理形势、敌情之外,还记录了当时守备军队的防区分界、任务及各种作战预案。

明《三关图说﹒分布扼守援剿事宜》中,偏关的御敌策略为:“虏由草垛山界驴皮窑进边,过灭胡而西,必由黄龙池以至偏关,由楼沟而下岢岚,西路参将堪于草垛山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黄龙池进援。

虏过灭胡而东,必至柞子以墕至寺墕、马站而下三岔、五寨,西路参将堪于柞子墕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寺墕进援。

”明代,我国沿海不时遭受“倭寇”的侵扰,海防甚为重要。

时人著录有:《海防图论》、《两浙海防考》、《海宁卫乘》等海防志。

其中以《万里海防图论》为著名,“是书乃若曾入胡宗宪幕府以后,与同事邵芳取旧撰《海防图论》复加考定。

起广东、历福建、浙江、南直、山东、辽东,计程八千五百余里,杂图七十五,各为之论。

若曾自序以为许默斋《九边图论》详于西北,此独详于东南。

”(注7)这些明代海防志中“凡地形、船械以及战守选练之法,无不毕载。

”(注8)清代图志、图考与明代的性质想同,如《澳门图说》、《西招图略》等。

有代表性的为清《西藏图考》:“山川险易,道里远近,非图不明,尤为行军者必需”(注9)这部图考专述西藏地区的城池、关隘、山川、诸路程站,洋洋十余万言,以文字补充地图的不足,军用价值很高。

在这部图考中还附有与我国西藏相邻的哲孟雄(锡金)、廓尔喀(尼泊尔)、克什米尔等的简略情况。

《西藏图考》中记述边防口隘时说:“西南有廓尔喀其入藏四隘口:为喀达、为绒辖、为聂拉木,为济咙。

”对内地入藏道路也有详细的叙述,如“川、陕、滇入藏之路有三,为云南中甸之路峻戏重阻,故军行皆由四川、青海二路,……”其中各段路程、道里远近、沿途村落、粮食补给、少数民族情况、历史战迹记述详细。

地方志还记载了许多古代战争地理的著述篇目,便于今人查考。

如《山东通志》记载清任颛撰有《治卯精要编》是记西夏山川地理出入攻取之要的著作。

地方志记载的军事地理著述篇目有些已经佚散未能留传至今,但这些篇目却向今人展现了古人在军事地理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

地方志的军事史价值地方志的军事内容还包极丰富的兵防、屯戍、兵器,以及攻防战守的战争史料。

通常地方志中均记载有当时当地的驻防、警备的官兵数额和部署情况。

如清代吉林《打牲乌拉志典全书》中记载着《库伦驻防》、《海参崴驻防》等兵防史料。

地方志的这些兵防史料,对我们研究古代驻军、兵役、军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地方志中还有不少关于当时驻防军队的兵器装备的记述。

如嘉靖《宁夏新志》载,明“九边”重镇宁夏城内有储放枪炮火器的“神机库”和“兵车厂”。

仅枪炮数量即达五千六百零二件,当时宁夏驻军二万五千六百人,依此概算,平均每四名军士就拥有一件火器。

(注10)其中有源自西班牙的佛郎机大炮,射程可达百余丈。

明嘉靖年间,宁夏可自造伏郎枪,每次装火药三两,发射铅子,射程可达千步。

并有使用这些火器获取胜利的记载。

又如清光绪《善化县志》中有对太平军进军路线、方向、运用地道战攻占城镇,利用“火箭”杀伤清军的记载。

此外,地方志保存有大量战争史料,如《偏关志﹒志余》是一部山西偏关的大事记。

《志余》记述了偏关自五代至明的大小29次战争经过。

又如《朔方道志﹒志余》以编年体记载了宁夏的历代战争。

其中对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军同清军作战的经过记述颇为详细。

地方志记载的战史中有不少是农民战争和对外反侵略战争的珍贵史料。

我国古代的地方志在当时起到了“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之端”(注11)的作用。

岁月悠悠,地方志中记载的战争,已同那刀矛剑戟的冷兵器一起成为遥远的往昔。

然而,千百年来,地理环境却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古人在地方志中对地理形势的分析记述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但一些精当的见解,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仔细研究,会发现古人许多评述颇有见地。

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是我国古代军事遗产中的瑰宝,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它是我们研究军事地理和战争历史,以及编写地区兵要地志的重要参考资料。

沈克尼文注:1、见《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2、见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3、见《钦定新疆识略﹒凡例》。

4、参见冯配岳、沈伟烈《关于军事地理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载《地理科学》1984年第2期。

5、见朱士嘉《顾炎武整理研究地方志的成就》。

6、见《三关图说﹒后序》。

7、8见洪焕春著《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转引《四库总目提要》。

9、见清《西藏图考﹒藏图小引》。

10、见沈克尼《明清时期宁夏中卫地区的兵防》,载《宁夏文史》第一辑。

11、见《元和郡县图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