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一节中国古代防御体系
一、长城
长城是以城墙、城堡为主体而组成的巨大而漫长的军事防卫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起城堡和城墙相连的漫长的防御工事,这就是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的侵扰,将北方旧有的长城连缀、延长,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为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汉族建立的汉、晋、隋、明等朝,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均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明两朝规模最大。
万里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修筑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依据其防御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一是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1、楚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称为“方城”。
2、齐长城
齐国长城,又称“巨防”。
3、中山长城
中山国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其地介于燕、赵、晋、齐之间。
4、魏长城
魏国长城修筑于魏惠王时期,有两道,一在今陕西东部,即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中部,即魏东长城。
5、赵长城
赵国长城,有南北两条。
南长城是为防御魏而筑,修筑于公元前333年,“属阻漳、釜之险”。
6、燕长城
燕国长城也有南北二道。
南长城,古称易水长城,是为了防御齐、赵而筑。
燕北长城,是为了防御东胡而筑。
7、秦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为防御西北匈奴南下骚扰,数次筑长城。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
1、秦万里长城
2、西汉长城
汉长城,又称塞、障塞、边塞。
西汉所筑边塞主要有三部分: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成。
3、东汉长城
东汉初期,长城处于匈奴、乌桓的控制范围之内,东汉在原长城以南的河北、山西等地修筑了几道比较低薄的障塞。
(三)北魏至隋的长城
1、北魏长城
2、东魏、北齐长城
3、北周、隋长城
(四)金、明长城
1、金长城
2、明长城
(五)长城的历史作用
长城是我国古代国内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就秦以后的长城而言,它又是农牧民族及其经济文化矛盾的产物。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其一,防御掠夺,保护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其二,保护屯田,促进北部边区的开发与发展。
其三、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
长城的兴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东亚大陆特殊环境下的产物。
东亚大陆东南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明显,因而温暖湿润,西北偏离太平洋,加上印度洋暖流被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西北地区逐渐干冷。
正是这种地理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东亚北部的茫茫草原和西北干旱的隔壁沙漠,成为南方农业文明和北方畜牧文明形成的地理基础。
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往往和落后的北方游牧民族形成对立。
在军事力量上,农耕民族有时候并不比游牧民族强,在阻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过程中,长城的修筑起到了军事防御的作用。
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长城也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
二、关隘
1. 中国古代关隘分类和名称与地理格局
关:本意是门关,门闩。
后来引申为动词,并且语义拓展,有近10个意思。
其中之一便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守卫处所。
关的地域分类:边境之关和内地险要的关口。
(请举例)
关的地形分类:因山为关、因河为关、因沙阜为关等。
2. 中国古代重要关隘的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南方相对少些。
在北方又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政权的交界地带。
其次是黄河与秦岭淮河之间的交通要道处。
再次才是南方的关隘。
具体的名称:
北方序列:铁门关、阳关、玉门、嘉峪关、陇关、萧关、雁门关、娘子关、居庸关、山海关。
江淮序列:大散关、潼关、函谷关、武关、仙人关、剑门关,武胜关、瞿塘关、清溪关、南津关、仙霞关。
岭南序列:梅关、韶关、娄山关等
中国古代的关隘主要是交通枢纽和军事要道作用,另外经济上还有征收赋税的功能。
在军事方面,关隘的得失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败。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关隘。
函谷关,河南与陕西交通要道。
潼关,关中东大门,战国至秦汉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玉门关,汉武帝通西域是重要关隘,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阳关,西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隘。
大散关,控厄秦蜀交通咽喉,秦蜀、宋金志战略要地。
嘉峪关,明代长城西端的终点,明代西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要道和西北民族征战的重要关口。
山海关,河北秦皇岛东北隅,中原与东北地区交通咽喉,明清之际的满汉争夺要点。
剑门关,川陕交通金牛道上,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魏蜀军事争夺地。
其余还有武关、雁门关、居庸关、娘子关等重要关隘。
3. 中国古代关隘与战争
中国古代关隘主要是军事上控制出入,以少胜多,此外是交通枢纽和征收赋税的功能。
因此攻城略地、颠覆王朝往往直接和间接与重要的关隘争夺大有关系。
如汉代刘邦控制虎牢关项羽逡巡不敢进、黄巢取潼关而唐趋灭亡、鞑靼攻破居庸关而兵临北京城下、吴三桂出卖山海关而明朝覆亡等等。
三、城防
我国古代城市的城防也十分完备,特别是明清以来,由于城墙普遍用砖石包墙,所以其防御能力更加强大。
第二节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
中国古代战争发生十分频繁,这往往和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一、稳定军事区域的形成。
据学者研究,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些军事区域。
大致有塞北、河套、河西、西域、关中、韩中、巴蜀、江淮、东北、中原、荆湖等21个重要的军事区域,但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二、历代战争地理分布特点
先秦时期,北方京师、山东、陕西、河南、山西战事最多。
秦汉时期,北方京师、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战争。
三、中国古代战争分布的总体特征
前期北多南少,以黄河流域居多。
后期南多北少,从江淮向岭南推进,尤其是四川和长江中下游最突出。
呈现此种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的东南迁移。
思考与作业:中国古代战争分布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