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孙悟空的战斗精神及其悲剧命运的统一

浅析孙悟空的战斗精神及其悲剧命运的统一

浅析孙悟空的战斗精神及其悲剧命运的统一樊秀[摘要] 孙悟空是明代吴承恩著《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叫孙行者。

他原是花果山上一仙石产卵见风而化成的美猴王,无父无母。

在水帘洞中,铁板桥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

这就在社会上“绝对自由”。

他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得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

大闹龙宫时得到一万三千斤的如意金箍棒,入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猴名,不再受阎王的管辖。

又大闹天宫:见玉帝不跪,只唱大诺;偷桃,偷酒,搅乱蟠桃盛会;窃取老君金丹,炼成火眼金睛,使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对抗如来佛祖,提出“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要求,被如来以佛法镇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其悲剧命运的一方面。

五百年后,他听从观音菩萨指示,皈依佛法,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一路上尽职尽责,破除各种阻碍,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扫荡了八十一路妖魔,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了“正果”。

但这却是他更深层次的悲剧所在。

他的修成“正果”,是以牺牲其人生的最大追求——自由、平等为代价的。

[关键词] 战斗性悲剧形象分析- 1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吴承恩的《西游记》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神魔小说。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无疑是最具光彩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的形象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孙悟空是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判道者。

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古代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

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

他仇恨一切兴风作浪,残害人民的妖精精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在孙悟空的眼中,容不得半粒沙子,孙悟空的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

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聚着古代人民群众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但孙悟空却是一个层次更深的悲剧形象。

《西游记》的艺术情节,逻辑地显示了孙悟空在同维护玉帝为首的“神圣同盟”的决战中,因为总体实力的过分悬殊而归于失败,孙悟空于是不得不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乃是其被镇压在“五行山下”,求生不得,欲死无门的唯一选择,这是其悲剧命运的一方面;其次,在经过取经路上的种种“磨励”之后,孙悟空得以修成“正果”。

从原来封建社会的反叛者- 2 -变成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者,从原来的对民主、自由的追求者变成了心甘情愿接受封建礼教捆束的受奴役者——“斗战圣佛”。

至此,孙悟空完成了他命运角色的转变,这也许是其命运中更深层次的悲剧所在。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生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

但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圣洁的爱情而不惜牺牲生命,又为了追求自由不惜舍弃生命和爱情。

综观孙悟空的生命旅程:从大闹三界(主要是大闹天宫)到护法取经,从挥舞金箍棒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神奋斗到双掌合十口颂佛号,从齐天大圣到“南无斗战圣佛”,他走了一条自由而且是思想自由的道路。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悲剧人物,一般是以生命为代价来向一种旧的制度、旧的思想体系抗争的。

如沙士比亚悲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生命牺牲了,悲剧则随之完成。

孙悟空则不同,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自由被彻底剥夺,悲剧却仍在继续,所以说孙悟空是一个层次更深刻的悲剧形象。

一、孙悟空的战斗精神孙悟空性格诸因素中最鲜明最具特征的因素乃在于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也是造就其战斗精神的根本原因。

吴承恩别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母体——花果山,这里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又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子宫”——仙石,是未和任何动物或人发生血缘关系的自- 3 -然物。

那么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然是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个体。

以孙悟空为首的猴族群体,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生活,果然“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超越了兽禽人等“社会关系”,是一个自由程度很高的“乌托邦”群体。

孙悟空最初的造反,是因为生命寿天问题上的不自由,不平等。

有头有脸有名望有地位的神、仙、佛都可以去长生不老,与天齐寿,孙悟空虽有满身本事,仅仅因为没有资历,没名望就归阴司阎王管着,只允许活342岁,到了这个“定数”,阎王就差“勾魂鬼”来勾魂,孙悟空不信这个邪,打死勾魂鬼,直闯森罗殿,痛斥十殿阎王,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阴司生死薄上的名字,在生命这个问题上,依靠自己的威力,为自己讨回了公道。

孙悟空的进一步造反,是因为他深感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玉帝害怕孙悟空犯上作乱,将他骗上天宫,给了一个根本不入流的“弼马温”。

论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本事,在玉帝灵霄宝殿上应位列极品。

玉帝居然搞了一个“弼马温”封号的欺骗安排,完全是对人才的一种摧残,是是极大的污辱。

因此,孙悟空一旦明白真相时,“便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激愤地斥责“玉帝轻贤”,反出天廷,自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臶。

文的欺骗不成,玉帝搞起了武装镇压。

好个孙悟空,他掣起“如意金箍棒”,率领猴子猴孙,力挫李天王率领的围剿部队,理直气壮- 4 -地呐喊“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你看我这旌旗上的字号,若合此字号,我就不动刀兵,自然的天泰地清;如若不依,刹时间就打上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定坐不成!”显示了实力,喊出了强意,体现了强劲的战斗精神,充分评估了自我价值,抗议了摧残人才的玉帝的老朽昏庸。

玉帝的武装镇压受挫,再次玩弄起了文的欺骗。

第二次的骗术高明了许多,竟封了孙悟空一个“齐天大圣”的空名头,舆论造得山响,但在最实际的分配上,却根本没有一点实惠,连天宫一次蟠桃会居然也瞒着“齐天大圣”,不让他参加。

深感污辱的孙悟空私扰了蟠桃盛会,将那些原先对于他来说属于“禁品”的仙果,仙酒和仙丹都偷吃了,于是犯下了天廷绝不能容忍的“十恶”之罪,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闹天宫的话剧,由此向高潮发展。

玉帝最终拉破脸皮,放下了招安的骗术,撒下了武装“围剿”的“天罗地网”,直至请出如来佛祖制服孙悟空。

倘若把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作为一个全过程来看,它的矛盾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动态流程,这个流程贯穿着孙悟空对自由、平等追求的不断升级,不断向高一层次攀登的正常要求。

生命问题的自由平等属于最基础的层次,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了,自然而然就会考虑到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我价值取向。

如果玉帝的人才观和用人制度是比较民主的、实事求是的,能合情合理地使用孙悟空,而不是极端的蔑视和欺骗,那么孙悟空就很- 5 -可能安于其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退一步说,玉帝起初因为不了解孙悟空的本事,错封了“弼马温”,但后来不是虚与委蛇,而是真正赋予孙悟空以“齐天大圣”的责权利,那么也不会激化孙悟空同天廷已有的矛盾,而变得势不两立。

正是愈欺骗愈反抗,愈压制,反抗的力量就愈强大,意志就愈坚决。

孙悟空同玉帝这场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斗争,其矛盾双方行进的轨迹,是十分合乎逻辑的。

诚然,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七回书却是全书最光辉的部分。

就孙悟空的形象特征而言,这是集中表现他对自由平等追求的最充分最完美的部分。

只有在大闹天宫的七回书中,孙悟空才是真正的敢想敢说敢做敢干的英雄,他的大闹天宫的战斗行动令人神往,使人对森严等级制度存在的“永恒性”和“坚守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即使在取经途中,孙悟空的战斗精神依然是全书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在取经途中,孙悟空的战斗性及其不服输的个性并没有改变,取经这个目的,远不如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表现出的顽强斗争精神来得重要。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是战斗的主力,他与妖魔的斗争不只是为了保护唐僧,而且也是为民除害。

这些妖魔一个个张牙舞爪,而目狰狞,它们不仅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还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邪恶势力,给下界百姓带来无限祸害与灾难。

有意思的是,多数妖魔都和神佛有着千丝万缕- 6 -的联系,因此,孙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也可以看作是对神佛的间接斗争。

并且在对待神佛的态度上,他依然是桀骜不驯的。

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不得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取经途中,他经常驱谴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是为了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个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

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如来,他敢说他是“妖精的外甥”。

这些情节都使孙悟空的战斗性和叛逆性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二、孙悟空的悲剧命运分析《西游记》的艺术情节逻辑地显示了孙悟空在同维护玉帝为首的“神圣同盟”的决战中,因为总体实力的过分悬殊而归于失败,从而皈依佛门,保唐僧西天取经,乃是被镇压在“五行山下”,求生不是,欲死无门时的无奈选择。

我们不能无视甚至否认孙悟空向神仙佛“神圣同盟”妥协了的确凿事实。

从大闹天宫意欲推翻玉帝皇权,转化为服从皇权保唐僧到西天取经,孙悟空坠入了不能自拔的悲剧怪圈。

只许你规规矩矩,不许你乱说乱动;只许你吃大苦耐大劳,保唐僧西去,不许你自由自在驾“筋斗云”独来独往。

如有重犯,“紧箍咒儿”立即念动,- 7 -予以惩罚。

如来的“五行山”化成了一只“嵌金花帽”戴在孙悟空头上。

如要不受惩罚,只有强制自己从内心到行为,都自觉接受皇权佛法的规范。

孙悟空保唐僧取经说得好听些是“修行”,实际上是借修行以磨灭孙悟空以往的锋芒。

一旦锋芒锉平,棱角磨圆,自会安于现状,苟且偷安,走向自己原先无畏地追求平等自由的反面,这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大抵是不容臵疑的。

孙悟空在西天路上的降妖伏魔,排除万难,至今令人神往,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其当年大闹天宫时所向披靡的英勇神武;但这只能算他与统治阶级的局部纷争罢了。

由当年直接反对天廷的等级制,到后来承认服从神、仙、佛的等级制,从喝令玉帝让位,到至多鞭挞批判统治阶级的昏庸;从以玉帝为敌手,到只从事铲除统治者身边的坏人及形形色色的虐民妖魔;由彻底变被迫只求改良。

试问,西天取经时的孙悟空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从反对等级制的无畏斗士到只享受等级制实惠的“南无斗战圣佛”。

孙悟空头上当然再也没有“紧箍咒儿”了,那时他早已收起了“金箍棒”,高坐在莲花台上,跟随如来诵经念佛,再也不会为自由平等去拼搏,去格斗了,因为他走完了自己异化的全过程,“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哀莫大于心死。

孙悟空,你那根曾经令天宫失色的“金箍棒”,还能挥舞吗?你那颗曾经激烈跳荡的“猴心”,还能复苏吗?- 8 -三、孙悟空的战斗精神及其悲剧命运的统一在孙悟空的身上,其战斗精神与他的悲剧命运结局是统一的。

相关主题